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是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群像。
一、作品章节
全书共分九章,大体可以划做四个单元。
第一个单元:第一至第四章章。
写方鸿渐在上海和家乡的生活情景,以解上海为主,其中方鸿渐同苏文纨的爱情纠葛占重要分量。
第二单元是第五章。
这是过渡性单元或称衔接性单元。
此单元中,写方,鸿渐和赵辛楣化情敌为挚友,共同赴三闾大学谋事。
第三单元:第六至第七章
主要写三闾大学里的明争暗斗、蝇营狗苟、倾轧暗算。
第四单元:第八句第九章。
写方鸿渐和孙柔嘉在返回上海途中结婚。
最后,上述二人感情矛盾不断激化,方鸿渐的新家解体。他冲出一个“围城”,却又来到一个“围城”的入口——前途未卜的职业道路。
二、作品风格鉴赏
1、语言风格。
言精语妙,大有文人雅士锱铢积累的意味,十分高深、精致,显示出十足深厚的文学功底
2、善用比喻。
《围城》中的妙喻有3种:
⑴真实的写景写事的形象比喻。
⑵抽象的思维和感觉运用具体的物相来比喻,或反之,令比喻新奇、玄妙。
⑶利用喻体和本体在价值等级上的强烈反差逻辑性,达到对对象的嘲讽贬抑,使得作品更显诙谐幽默。
3、心理描写
钱钟书曾在《宋诗选注》中说:文学作品应该曲传人物的未吐露的心理。在《围城》中他也是这样实践的。但他的心理描写与众不同,关键在于“曲传”人物“未吐露”的那部分心理。
4、作品主题
《围城》的思想意蕴是十分深厚的,表现在三个层面:
一是社会批判层面。钱钟书通过对人物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强而有力的抨击。
二是文化批判层面。钱钟书对新儒林和归国留学生及高级知识分子形象进行了无情的描摹与深刻的讽刺。
三是人性批判层面。钱钟书对人生、现代人命运进行了深入的哲理思考,深切到人本形而上的层次,等人的基本生存处境,以及人生根本意义的探讨。
三、作品评价
《围城》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其内容是多方面的,及主题和象征是多层次的。
《围城》的主题象征源自书中人物对话,在书中进行了多重变奏,仿如一首多声部的共鸣。
作品表现的人类“围城”困境:不断地追求和对所追求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者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着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总之,《围城》就是这样一部以调侃语气诉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无论是谁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