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围城》这本书里有这样一段话:“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会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而是换了另外一个。
”钱老先生笔下的主人公方鸿渐,一个本领没多大,空有一身骄傲的留洋青年,结婚前有自己心仪的女孩,想把她娶进家门,可最后娶进的却是孙柔嘉,一脚踏入了“围城”。起先还能享受婚姻的甜味,譬如什么两个人有个伴,不至于一个人这么寂寞的想法,对于孙柔嘉,虽然方鸿渐本人不承认,但从文章字里行间可看得出,他是有几分喜欢,几分爱意的,只是这情人间的爱,在后来回到上海后,被家长里短的琐碎生活磨得夫妻间相看两厌,都开始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甚至大吵大闹,不可开交。
世俗的婚姻爱情可以折射出当下人们身处的人生中最大的围城:想拥有理想的生活、工作、爱情,可得到后又后悔,逃避现状,由此形成“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回首现实生活,无数人不满足于当下,渴望升官发财、事业有成;可无论他们换多少份工作,换多少个圈子,又或是迁多少个城市,仍会郁郁寡欢。
近几年,网络上出现许多“辞职返乡,种田耕地”、“逃离社交,寻找世外桃源”、“回归原始,自给自足”…可又有多少人能安于现状,终生活在桃源中呢?
究其本质,一个人如若内心无趣苍白的,无论在哪里,无论跟谁在一起,无论做什么工作,最终都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指望逃离婚姻,逃离城市,逃离工作,来追求完美人生,注定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由此可见,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即明白了“求人不如求己,只有自己才能救赎自己。”的道理。
我们要做的,不是期待遇到一个好人、工作、城市,给自己幸福,而是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有“幸福力”的人,幸福不是靠缘分,而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状态。内心幸福的人,无论到哪里,无论和谁在一起都幸福;内心不幸福的人,无论到哪里,无论和谁在一起都不幸福。
“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夜年尾,明朝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月复一月,月月如故,每年岁末迎新年。”很喜欢书中的这句话,钱老先生写作手法颇令人佩服,幽默形象,如“高校长肥而结实的脸像没发酵的黄面粉馒头,“馋嘴的时间”咬也咬不动他,一条牙齿印或皱纹都没有。”实为生动。描写景物也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这是暮秋天气,山深日短,云雾里露出一线月亮,宛如一只挤着的近视眼睛。少顷,这月亮圆滑得什么都粘不上,轻盈得什么都压不住,从蓬松如絮的云堆下无牵挂地浮出来,原来还有一边没满,像被打耳光的脸肿着一边。
《围城》是一面人生的镜子,在嬉笑怒骂、遗憾失望后让人自照,思索人生和人性的本质。
哲人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内心是一个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为牢笼,心念所驻即为城池。
花了18小时30分钟读完《围城》,深感如饮佳酿。老先生行云流水般的描述,辛辣的讽刺,奇妙的比喻,令人不忍释手。读《围城》是一种享受!
精装正版围城钱钟书著原版小说精选月销量52¥3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能困住人的永远不会是墙,困住人的是现实的琐碎和人心的羁绊,是自己筑成的心墙。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围城,心若没有栖息,哪里都是流浪。需要我们记住的是:自由不在墙外,自由在你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