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迁都策略,勤王策略皆告延误之后。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九,京师陷落,明朝结束了对全国的统治,享国年。
年,再次经历战火的京师当我们重新审视明朝最后的十七年,崇祯帝君臣到底为避免如此结局,做过什么努力呢?又何以导致一代孜孜以求中兴的帝王最终落得煤山自缢的下场呢?
天启七年,朱由检以皇五弟信王身份,奉祖训兄终弟及之文入继大统,他继位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要翦灭阉党。
但皇帝表现得非常隐忍,先把藩邸旧臣履新易衔,渐次将魏忠贤羽翼明升暗降,釜底抽薪,并遣散其在大内圈养的爪牙。
另一方面皇帝耐心地等待着朝野舆论的转向,他通过批奏告知那些立场左右于皇帝与魏阉的大臣,魏公公地位不保。
崇祯展现出与前三任皇帝不一样的风貌内外臣工都知悉了皇帝的心思,开始持续猛烈地弹劾阉党,待到天启七年十一月,崇祯帝顺势下旨放逐魏忠贤,万岁爷手刃了“九千岁”,此时距离朱由检继位仅仅过去了三个月,而崇祯帝此时不过岁齿十七。
崇祯帝处理阉党的手段与其亲王时期行事作风一脉相承,在其入宫当天,一夜未眠,取来宦官身上的佩剑防身,又牢记皇嫂张皇后的告诫,不吃宫中的食物,只吃袖中私藏的麦饼。恶劣敏感的成长环境养成了一个雄猜多疑、隐忍独立的朱由检。而这,深重地影响到了大明王朝最后的命运…
越南阮朝群臣,大明衣冠的遗留由于种种原因,明末之党争由来已久,在倒阉的过程中,文官集团的权利急速膨胀,他们既不放过阉党中的有能之人,同时朝中东林党、浙党、楚党等派别又在阉党倒台的权力真空中各占山头,互相攻讦,杀的刺刀见红。
朝堂陷入了无休止的明争暗斗之中,而华北大地自崇祯元年開始,连年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地:
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九年旱…
——《汉南续郡志》
受恶劣气候现象影响,土地颗粒无收根据专家研究,明末小冰期也在崇祯年间达到顶峰,中国境内粮食减产,运河久冻(关于明末经济,愿读者不嫌鄙陋,待作者以后备文详述),同时还爆发了鼠疫大流行,陕、晋、冀死亡人数几近千万,明朝的基层统治趋于崩溃,寇匪和流民并起,民变不断。
外有后金潜伏爪牙,内有劲寇纵横驰骋。崇祯帝朝乾夕惕,心力交瘁却难寻可用之人,也难有可用之人,他也没选择等待可用之人的运筹画策。
明朝与后金在辽东战事正酣或许当初早到的功绩与后来政治的苦涩给崇祯带来的落差太大,他频繁地更换阁臣和总督,战事愈不利,崇祯愈急躁,问罪的大刀砍向未能食君禄解君忧的大臣们:
遭受了后金围城之辱的皇帝把答应为他“五年复辽”的袁崇焕凌迟处死;对内对外未尝败绩的郑崇俭,崇祯等不了秋后,五月就要把他枭首示众;受崇祯指示与后金议和的陈新甲因行程暴露,惨遭过桥抽板,斩首弃市。终崇祯一朝,罪诛总督七人,巡抚十一人。问罪之广,人人自危。
明军曾数次将农民军逼入绝境群臣惊惧皇帝的严厉,皇帝愤怒群臣的庸碌!这促成了忠君爱国的卢象升、孙传庭等的无畏战死,也导致兵败畏罪的洪承畴、祖大寿等的变节投敌。君臣相背,互相提防,崇祯变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后来他不得不重新起用阉竖小人,亡国之际,他组织十万太监来守卫他的京师…
崇祯二年的时候,议裁陕北驿站,该站快递小哥李自成下岗,迫于生计也加入到了起义的浪潮之中,数年后他成长为百姓“执香迎道,远近若狂”的闯王,最终迫使崇祯帝自缢煤山,以身殉国,终结了朱明的二百七十六年的统治。
李自成数次绝处逢生,最终灭明崇祯殉国十八年后,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勒死于昆明;又二十一年后,奉明正朔的延平郡王郑克塽奉表北拜。自此明朝遗留的政治实体皆告破产,退出历史舞台。
顽强成熟的社会制度让明朝本不应走向灭亡,但机缘际会,大厦崩溃。清承明制,不过是新瓶装旧酒,加入些少游牧渔猎的添加剂。
收复台湾的郑家继续抗清明朝的灭亡证明了封建王朝在东亚有限的区域内受困于时代、受困于地理、受困于认知水平因内卷而灭亡的必然结果与历史逻辑。而明朝及其社会制度灭亡的过程,是汉人一部血泪交融之悲歌,它深沉地在历史的余烬中发出低鸣。
#明朝那些事#
参考资料:
1.张廷玉等撰《明史》
2.严如熤等纂《汉南续郡志》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初步研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