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垃圾分类这个词渐渐深入人心,从垃圾桶颜色的变换和四大类垃圾的分类开始,以上海为先行军,垃圾分类入法,很快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垃圾分类热潮。作为首都的北京也走在垃圾分类的前列,“试点+立法”是北京垃圾分类的保障,在正确政策的指引下,北京人民也开始更加了解垃圾分类这项看似麻烦的活动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努力践行垃圾分类,助力北京更加洁净美丽。
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是一场持久战,在世界各地早已广泛开展,日本花了27年才最终实现全民垃圾分类,德国甚至经过40年的艰辛才成功。垃圾分类究竟有什么意义,需要我们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和时间呢?
首先,谈一下我国的垃圾现状,之前有一组数据:全国城市垃圾历年堆放总量高达70亿吨,在全国多座大中城市中,有2/3陷入垃圾“包围圈”。如今是大数据时代,当这些数据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眼前,想必大家都能意识到目前我国垃圾产生的总量之庞大,垃圾科学处理成为我们面临的巨大问题。
而垃圾分类,恰恰为我们解决垃圾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变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垃圾处置量,实现垃圾资源利用,改善生存环境质量。
倘若我们没有尽早解决垃圾问题,将会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一方面,垃圾的露天堆放容易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严重污染大气、水体和城市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垃圾的存放将侵占大量土地,据统计,垃圾堆放占土地总面积已达5亿平方米,约折合75万亩耕地。我国的耕地面积有20亿亩,相当于全国每1万亩耕地就有3.75亩用来堆放垃圾。
所幸,我国已经全面认识到垃圾带来的危害,为了避免垃圾围城的形成,我们需要服从国家和地方的垃圾分类号召,努力用行动换取城市的整洁干净。
北京的垃圾分类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首先,北京创建了以街道为单元的垃圾分类示范区,这不仅便于各种运输车的中转,也能减轻分拣员的工作压力。其次,厨余垃圾按重量可以兑换日用品,这样有利于提高百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最后,北京提出垃圾分类从小抓起,垃圾分类的科普活动走进校园,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学校的德育教育,慢慢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垃圾分类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要适当把重心移到垃圾分类的后端,特别是可回收利用的部分,鼓励垃圾处理企业科技的创新与进步,培养绿色环保意识,切实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
垃圾不落地,城市更美丽。垃圾分一分,环保更加分。一起为垃圾分类打call!
文/向浩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