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在场内,海报在场外,虽然前来看戏的人总是匆匆路过,但一张海报往往还是能决定了观众对这部剧的第一印象。
设计师聂竞竹认为:海报就是3秒钟的艺术,强烈的突出。没人趴那儿仔细看,就是一晃眼,回头看那一下。
去年7月,音乐剧「Hamilton」官方电影版登陆流媒体平台Disney+。上线仅3天,Disney+的下载量就升至50万,烂番茄指数高达99%,豆瓣评分也直奔9.9,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9.7的成绩。
电影版同样动用了首演时的原班人马,让不同肤色和种族的演员来实验主角美国第一任财政部部长、美国国父华盛顿等角色,并全场使用爵士、Rap、Beatbox等流行音乐元素——一场具有颠覆性的音乐剧革新运动重现屏幕。
为了给这部剧再次造势,制作团队还请了纽约一家名叫SpotCo的设计公司来制作海报。在8周的时间里,公司制作出了30多版海报,用了羽毛笔、墨水、喷漆、感叹号等元素,但都因为「字体太细」、「会被观众误以为是摇滚音乐剧」、「太革命战争风」等原因被毙掉。
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金色背景映衬下的黑色星星,星星的顶端被剧作者及主演Lin-ManuelMiranda高举手臂的剪影占据。
在百老汇人眼中,SpotCo是一家地位颇高的设计公司,自成立以来,它为「吉屋出租」、「芝加哥」、「玫瑰舞后」、「Q大道」等经典剧目设计过海报。
作品积累多了,创始人DrewHodges还出了一本名叫「OnBroadway:FromRENTtoREVOLOTION.」的书,专门讲述音乐剧海报设计过程和创意营销案例。
在电影行业,有一句话专门来强调海报的重要性:一张好的电影海报,可以值万票房。对于戏剧来说也是一样,好的海报绝对可以更大化宣传效果。在产业极其发达的百老汇,就诞生了独立的海报设计系统。
在中国,对于戏剧海报的重视也比想象中早得多。年,孟京辉导演的「恋爱的犀牛」在北京青艺剧场上演。剧场位于北兵马司胡同,首演当天,来看演出的观众挤满了胡同。住在里面的居民嫌吵,气得跑到剧场里来骂人,这一幕成为了帷幕拉开之前的小插曲。
那个时候,戏剧也需要推广的意识还没觉醒,剧团就只制作了一些小册子,站在场内向观众售卖、发放,算是宣传的一部分。小册子的设计师,是还在央美读视觉传达专业的大二学生,聂竞竹。
进入千禧年之后,戏剧市场逐渐转变了风向,过去到处送票的剧院也都开始挂牌买票了。商业化意味着宣传手段变得必要,其中海报就成为了视觉上的第一个出口。
也就是那一年,聂竞竹完成了第一个海报设计工作,片方是林兆华导演,由徐帆和濮存昕主演的古装话剧「风月无边」。只一年的时间,这部剧就在北京演了足足多场。
年,「恋爱的犀牛」话剧版再次上演,这一次,聂竞竹和朋友苏航为曾经的合作对象设计了一版正式海报。
话剧的故事并不复杂,讲的是一个犀牛饲养员爱上了并不爱他的女邻居,并为了她做了一个人所能做的一切的故事。但是在海报上,聂竞竹并没有直接体现出什么爱情元素,而是把鲜艳的红色作为底色,只在左下角放上了一个小小的犀牛。「这个犀牛是在中央歌剧院一个小小工作室里用蜡笔画的。」
用这种方式,设计师想突出一种大世界与小人物的冲突感。这张海报是一张成名作,直到今天,提到聂竞竹,熟悉的人们还是会首先想到这头小小的犀牛。
大色块的应用也常常出现在她之后像「琥珀」「活着」「柔软」等作品里,到最后,大家一看海报,就会猜测这是不是孟京辉的戏剧作品了。
虽然常常合作,聂竞竹和孟京辉两人之间却有着很大的差别。孟京辉是个喜欢德国戏剧的男性化导演,自己却是一个骨子里小清新泛滥的人,但合作久了,默契也就存在了。「他对我的影响已经没有办法简单总结。」
不少人觉得为戏剧做海报,不过是一个基于已有文本、影像进行的「二次创作」,但聂竞竹恰好就喜欢这种命题性的东西,站在巨人肩膀上做出新东西更有意思。这和她在央美念书的时候一样,那时学校里的每个人都具备着创作的热情,觉得自己是可以单打独斗的艺术家,但在剧团里,大家都是团体的一份子。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在设计海报的过程中,聂竞竹需要通读文本、了解一场剧目背后的故事,还要和制作团队一层层打配合。海报的本质是促进销售,聂竞竹会和制作方进行充分的前期沟通,甚至还会和他们一起探索推广要点。
作品多了,来委托的人也多了,海报也就这么继续做下去了。聂竞竹觉得自己是个好奇心旺盛的人,海报设计恰好又是一个不断需要新点子的工作,和不同团队合作,也能让学习的触手伸得越来越长。
在戏剧界出了名,电影界的人也找了过来。年,电影「马背上的法庭」上映,海报设计师就是聂竞竹,09年和10年,她又为陈可辛的「十月围城」和吴宇森的「剑雨」做出两幅宣传作品。
在演艺行业里,总有电影和戏剧谁更厉害的比较。电影被称为第八大艺术,但也有很多人觉得戏剧对演员的临场表现能力更高,尤其是欧美国家知名的电影明星,几乎都在剧场里接受过摔打与考验。从海报设计的角度来看,这两者最明显的区别要数报酬。一部电影上映,赚的钱数以亿计,给设计师的报酬也舍得,到戏剧这儿,预算可能就要少得多。对聂竞竹来说,区别还不止如此。
「戏剧的海报设计更自由」,电影要考虑那么多制作方、那么多演员,要不要P,怎么P,都是不能避免的问题。即便是出名如黄海,也还是要经受这一层层审核。就算抱着有钱就要去赚的态度,但很明显,戏剧海报更对聂竞竹的胃口。
年,北京青年戏剧节迎来10周年。开幕的那一天,作为戏剧节的一部分,聂竞竹的海报作品被放在蜂巢剧场展出,展览的名字叫「第二舞台」。
展览包括「局外人」、「图兰朵」、「悲观主义三部曲」、「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尼伯龙根的指环」等16组作品,贯穿聂竞竹12年的的设计师生涯。
这场展览上也有很多作品再次进行了二度创作,像「局外人」里那一只粉色的巨大手臂,就被放在窗口,象征着追寻自由。
「曾经等一张海报的渲染过程,要等到天长地久」。看到自己的早期作品,聂竞竹感叹起手绘招贴画时代,一切都很缓慢的情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做一张海报在操作层面可能要快速很多。但是不管介质和载体如何变化,海报的使命始终没有改变。
这场展览,让一直在幕后工作的设计师走到了台前,开始自己的表演。像展览宣传语中的Utpicturatheatrum(你在画的,也是戏剧)一样,聂竞竹其实一直在纸上演戏。从最开始的小手册,到独立制作海报,再到年负责乌镇戏剧节的整体视觉,聂竞竹在戏剧行业已经做了20多年。谈到坚持,聂竞竹提到了漫画家赵新华的一部作品:一个人正在挖井,但就在离水还差那么一点的时候,他放弃了。「比我有才华的人有很多,他们可能都在中途选择了放弃」。
上中学的时候,艺考培训老师赵海也一直向她灌输着一种观念,只要答应一件事儿,就得把它做完。很多人做一份工作,扛不住就跑了,但是她坚持了一下。「时间会给你回报」。
在未来,聂竞竹依然想为更多的戏剧做海报,做宣传,在方方面面出主意,唯一需要改变的是,是要把它们做得更艺术。就像开头提到的百老汇海报产业,聂竞竹觉得其实中国一直不缺少好的海报设计师,但他们一直在做的是不那么具有公众性质的作品。
而戏剧的观众一直是年轻人,当下各类社交媒体,会让一部戏剧传播得更快。而海报作为剧目与观众的桥梁,聂竞竹和其他所有海报设计师,都有着更多的创意要呈现,也有着更多的挑战需要面对,但做设计师最不怕的就是要拧巴,「我自己也这样」。
文_tv|图_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