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之恨兴亡之叹清初兴亡悲剧主题的构思

北京中科中医院好不好 http://pf.39.net/xwdt/150707/4651550.html

清初兴亡悲剧的作家在易代之际,面对“非我族类”的满清入主中原,和“以夷变夏”的残酷现实,看到当时混乱动荡的局势、人民遭难、百姓流离失所,清兵杀人如麻,面对儒家文化遭践踏,这种残酷的现实深深地刺激了,清初兴亡悲剧作家的心灵,带着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情怀,作家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表达家国之恨。

抒发兴亡之叹的兴亡悲剧作为这一时期共同的主题,以表达他们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感伤,抒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叹,同时折射出他们的生存困境,诉说着时代的凄凉与孤独的感受。

一、题材上分类:历史兴亡悲剧和时事兴亡悲剧

1.历史兴亡悲剧

选择历史上的忠臣义士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借以表达作者的亡国之恨,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认识和对亡国原因的深刻反思。这类悲剧往往以政治斗争为核心,选取的人物多能代表作家理想的道德楷模,忠臣义士,借助他们在情节中可歌可泣的形象,重点突出了他们的道德属性,呈现出舍生取义的悲壮色彩。

在他们身上寄寓着作家易代之际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崇高气节,借助他们的崇高行为抒发自己的亡国之悲,借以拯救传统文化,惩创人心引起疗救,在当时有一定的意义。这类兴亡悲剧有《崖山烈》、《二胥记》、《长生殿》、《党人碑》、《牛头山》、《千钟戮》等。以《崖山烈》为例,题材选取的是南宋末年。

元军入侵南宋,南宋国势微弱,奸党霸权,面临亡国的危险,忠臣文天祥上书志存恢复中原,中原陆沉,无奈奸臣贾似道弄权,奸臣贾余广与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郑虎等忠臣,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文天祥因为上书被调离京,文天祥亲家赵昂夫妇在元军围城的情况下,不肯投降,坚持儒家气节,不作叛臣,夫妇殉节而死。

后来文天祥重新被启用,赴元营议和,被贾余广陷害扣留元军军营,时正直国事多艰,时事危机,多事之秋,这种境况与清初社会现实何其相似,明末魏忠贤阉党祸国殃民,残害忠良,导致亡国,这与贾似道、贾余广多么相似,此剧主题就是借宋末元初现实影射明末清初社会现实。

作品突出了文天祥大义凛然、忠君爱国、慷慨赴义的浩然正气,最后宋军大败,文天祥被俘,元君主多次劝他投降给予高官厚禄,均被其拒绝,他只求为旧主殉国,要以儒家价值观实现自己的价值,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文天祥死时面向南方对南宋皇帝表白忠心,张世杰、陆秀夫也与皇上一道跳海殉旧主。

通过该主题的构思,通过文天祥等忠臣的言行举止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的道德观念,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希望清初有更多的士人像文天祥一样不作异族臣子,要符合儒家伦理为崇祯守节,宁可慷慨赴死也不能做异国臣子。作者在这里给予了这样的理想,通过贾似道等残害忠良借以影射魏忠贤祸国殃民。

对导致明朝亡国原因进行了分析,该剧抒发了强烈的家国之恨,引起人们对当时历史规律的反思,在文天祥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忠”字,这在清初非常符合人们文化心理,剧本抒发了一派兴亡之叹。郑振铎说:“传奇写国家大事而充满了无可奈何的悲痛,当以此剧和《桃花扇》为最。”对此剧本主题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关于此剧学界研究甚少。《牛头山》题材选取了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岳飞英勇抗金的故事。岳飞等好人遭馋,汪伯彦、黄潜善等奸臣陷害忠良导致亡国,该剧主题构思很明确,通过描写宋金对峙来抨击奸臣误国,影射当时的南明小朝廷,老前辈颜长珂、周家传说:“《牛头山》所反映的南宋历史与南明小朝廷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汪伯彦和黄潜善就是马士英、阮大铖之流的形象。”。

他们的评价非常准确恰当。《党人碑》敷衍谢廷玉、刘逵与奸党蔡京斗争的故事,通过立碑、打碑、断碑的尖锐斗争,紧紧围绕党人碑展开了情节,揭示了奸党祸国的道理,作者借此剧影射明末的党派斗争。

《曲海总目提要》说该剧:“按天启时,崔呈秀、王绍徽等造同志点将储录,统号曰东林党人,逮治削夺,不可胜纪,六年,御史卢承钦请立东林党碑,是时顾秉谦,冯铨等皆卫东林,欲从其言,贵池人丁绍轼不可而止,此记之作,疑借宋事以暗指明事也。”《秦庭筑》主题构思借助历史上非常有气节的侠义人士。

荆轲刺秦王和高渐离筑击秦王壮烈而死的悲剧故事,传达出明清易代之际广大人民渴望复仇的强烈愿望,该剧写出了清初人民的心灵巨痛和沉重的亡国之恨,该剧遗民兴亡感的气息是非常浓厚的。

《西台记》取材于南宋亡国之际,敷衍文天祥、张世杰起兵抗元失败,不肯做异国臣子而英勇殉国,谢翱哭祭文天祥以竹击石作楚歌,令闻者伤心。用宋元易代造成的悲痛影射明亡国,全剧充满伤感,民族意识很强。

2.时事兴亡悲剧

易代之际,剧作家历经战火、耳闻目睹亡国之事,带着沉重的痛苦与哀伤,选取了刚刚发生或离此不久的题材进行创作,以表达自己的亡国之悲,同时对奸党祸国导致亡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忠于客观事实的态度,对当时的现实进行了分析,表达了对现实的思考,传达出痛苦的哀伤和一种失国怀旧的情绪。

这类兴亡悲剧有《桃花扇》、《表忠记》、《清忠谱》、《蜀鹃啼》。以《蜀鹃啼》为例,该戏剧是完全按照当时事实来进行创作的,敷衍当时张献忠杀死吴继善一家36口悲惨事迹,据《曲海总目提要》载:“按吴继善,太仓人,明崇祯庚午举人,丁丑进士,有文名授四川成都知县,为张献忠所杀,以其在蜀被难,故曰蜀鹃啼也。”。

此剧据实敷衍,在明亡清建立的甲申年11月25日遇害,有诗云:“花发春江满眼空,杜鹃声切画簾通。亲朋形影灯前月,家国音书逐里风。百口悔教从鸟道,一官催去堕蝅丛。雪山盗贼今何处,肠断箜篌曲未终。”对当时惨无人道的屠杀发出了血泪的控诉,令人肝肠寸断。

《清忠谱》主题构思通过描写周顺昌、颜佩伟等善的力量,与邪恶势力魏阉的斗争,引发了对奸党导致亡明的深深思考,令读者泣,闻者叹。正如杨建文说所:“《清忠谱》的故国之思与亡明之痛,得吴序发诸剧端,便更足以引起当时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普遍共鸣。”

二、思想内容分类:忠奸兴亡悲剧、爱情兴亡悲剧和身世兴亡悲剧

1.忠奸兴亡悲剧

通过描写奸臣当道,权奸误国,导致忠臣受害乃至家破人亡,间接总结明亡的教训,或描写了由于亡国导致忠臣殉国,直接抒发亡国之痛,流露出曲家对明清易代社会动荡的切肤之痛,这类悲剧占到了一个很大的比例,19个兴亡悲剧剧本中,占到了10个,这一类题材的兴亡悲剧主题构思与伦理道德紧紧联系在一起,构建了善恶两类人。

通过恶人当道、善人受到不应该受到的伤害的构思意图。表达了家国之恨、亡国之痛,引起人们的怜悯。黑格尔认为:“真正的悲剧应该是伦理的悲剧,应是善恶冲突的结果,”这些剧目产生了极好的悲剧效果。这类兴亡悲剧有《崖山烈》、《二胥记》、《党人碑》、、《秦庭筑》、《清忠谱》《表忠记》等。

以《二胥记》为例,善的一方为申包胥、伍子胥;恶的一方为费无忌,主题的构思是通过描写伍子胥全家被无辜杀害,父亲哥哥都是楚国的忠臣,三百多口被杀害,都是由于奸臣费无忌在楚平王面前进了谗言,伍子胥在灾难中幸免于难,被迫流亡吴国乞讨,历尽千辛万苦,在吴做了官职,立志剿灭奸臣为父报仇。

戏剧极力写出了费无忌的奸和申包胥的忠,申包胥对伍子胥说你能复楚,我能复楚,后来申包胥遭费无忌陷害,楚王要逮捕申包胥,申包胥与妻子钟离氏被迫分离,伍子胥与吴王一起攻克了郢都,掘开楚平王之墓鞭尸三百,杀死费无忌。申包胥痛哭秦庭七昼夜,感动了秦王,秦王发兵救楚于危难之际。

该剧表达了家国之痛、主题中穿插了申包胥和妻子钟离氏悲欢离合的情节,占到了剧本大多数关目中,借以抒发强烈的兴亡之叹。孙书磊认为该剧的主题是:“该剧指桑骂槐,以楚国比明朝、南明政权,指出明灭亡的根源主要在于其内部的腐败,并以之为‘预防针’为南明政权注射防腐‘疫苗’”。

孟称舜在剧本收场诗中写道:“旧宫禾黍叹离离,孤馆幽窗夜雨时。浊酒数杯灯一盏,老夫和泪写新词。”该剧确实有慨于明朝的灭亡而作,主题构思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借剧本表达家国之痛,借以警世南明小朝廷奸臣祸国的沉痛教训。《千钟戮》的题材取自于“靖康之难”。

主题构思是通过塑造燕王朱棣和奸臣陈瑛对建文帝的追杀,及对忠臣史仲彬、程济、牛景先、吴学成的迫害,导致牛景先和吴学成自杀身亡,建文帝四处流亡,建文帝的不幸遭遇在清初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强烈共鸣,建文帝在当时人心中已经成为沦亡的大明故国的象征。

通过描写建文帝的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强烈的兴亡之叹和亡国之恨,代表了那个悲凉时代的普遍心声。《表忠记》主题通过描写夏言、沈炼、杨继盛与奸臣严嵩斗争壮烈牺牲的故事,传达出奸臣误国的道理,引起人们的思考,此剧有感于明亡而写的。

2.爱情兴亡悲剧

这类题材的兴亡悲剧代表了清初兴亡悲剧的最高水平,数量不是很多,但是艺术水平极高。这类题材主题的构思是将男女悲剧主人公爱情的离合放到国破家亡的易代之际的背景下展开,借爱情的离合抒发兴亡之感。这类兴亡悲剧的兴亡之叹特别强烈,隐隐约约感到家国之痛寓含其中,达到了总结历史兴亡规律的目的。

此类主题的兴亡悲剧有《桃花扇》、《长生殿》、《秣陵春》、《吊琵琶》,其中《桃花扇》和《长生殿》代表了清初兴亡悲剧的最高水平,以前文学史一直把《桃花扇》和《长生殿》当作历史剧来研究,没有从悲剧的角度来把握该剧主旨,准确地讲,两剧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兴亡悲剧,只有从兴亡悲剧的角度出发,才能准确地把握其主题。

《桃花扇》明确地提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通过爱情离合演完了南明灭亡的整个过程,回答了三百年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主题构思极巧妙,代表了兴亡悲剧的最佳主题构思。

剧本就是将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与明清易代残酷现实联系在一起来抒发兴亡之叹的,达到了兴亡之感对离合之情的战胜,有力地表达了主题。

《长生殿》创作宗旨是“垂戒来世”,主题的构思将李、杨爱情离合与安史之乱紧紧结合在一起,“情场”战胜了“纲场”这种主题构思有力地批评了权奸误国,借李龟年口吻抒发了强烈的兴亡之叹。

3.身世兴亡悲剧

这类题材的兴亡悲剧主题的构思主要是通过身世之感,生不逢时,来抒发亡国之痛,兴亡之叹。将这些悲剧主人公置于亡国之际,他们本身都有很高的才能,可惜家国已亡,英雄无用武之地,将个人的凄凉身世与亡国紧紧结合在一起形成因果关系,亡国之悲导致了强烈的身世之感。

这一题材极好地表达了清初士人由于亡国带来的悲痛和进退两难的矛盾心情,显示了文化的困境。此类剧目有《通天台》、《临春阁》、《浮西施》、《昭君梦》。《昭君梦》主题构思以梦的形式,让悲剧主人公王昭君嫁到匈奴,在梦中回归汉朝,她深情地爱着汉元帝,思念故国,为了救民族于危难之际,牺牲了自己嫁到了匈奴。

这在剧本中不是出于昭君自己意愿,昭君渴望真正爱情却因为民族大业而牺牲了自己的爱情,于是产生了凄凉的身世之悲,为自己的身世慨叹,同时也写出了昭君思念汉土的悲苦心境,孤身一人沦落番地的悲凉之境,是一部难得的作品,是清初思明情绪的流露。

《通天台》主题借沈炯因亡国在新旧两朝之间徘徊,和进退两难尴尬境遇,表达了吴伟业在新朝征召下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同样抒发身世之悲,皆因亡国造成的。《临春阁》主题构思是通过冼夫人这一人物实现抒发兴亡之感的目的,把她塑造成一个英武、有将帅才能、忠君爱国的奇女子形象。

由于她有不凡的军事能力,只可惜陈国面临亡国,国势微弱使得她才华无处施展,她的内心充满了苦闷和国破家亡无可奈何的悲痛。该剧将冼夫人身世之悲与亡国背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达到了抒发亡国之恨的目的。

《浮西施》主题构思是通过描写西施悲惨的结局,从而引起了身世之感,西施为救越国危难挺身而出,用美色迷惑住了吴王,导致吴国灭亡。归国后昔日爱人范蠡将她沉江,认为她是个祸水,上演了西施被利用的全过程和悲惨的死亡过程,该剧实际上是对明清易代之际,无故屠杀功臣的影射。

三、总结

总体而言清初兴亡悲剧主题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时代必然的选择,兴亡之叹带动了兴亡之体制。客观上促成了清初戏曲的繁荣,成为清初极有特色的戏曲题材,无论数量还是剧本传达出的痛苦的惨烈程度,都是元杂剧和明代戏曲无法比拟的。

悲剧题材指悲剧作家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出来,经过提炼加工而成为塑造悲剧人物性格,表现悲剧主题的生活素材。清初兴亡悲剧题材本身具有悲剧性,并且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高度的审美价值,使人们获得了道德力量,激励人们为拯救儒家文化、恢复大明帝国而英勇斗争,清初兴亡悲剧题材类型有两种分类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