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围城到底围着的是什么

白癜风平安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102/5972951.html

《围城》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钱钟书先生通过作品给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的道理。当然,由于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所处环境、思维方式的不同,对作品里所钟书先生所讲述的道理理解、感悟也不同。其实也还好,读书感悟本来就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

但是,我相信很多人看到书名《围城》,大多数人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围城,城里到底围着的是什么呢?可能很多人看过作品后,都会对书中那句经典语录印象深刻,会觉得围城里围的东西是婚姻。

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又像被围困的城堡,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或者,看过由陈道明等主演的电视剧版的《围城》朋友们,可能对电视剧一开头借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那句总领性的独白——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印象更加深刻,也对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后,觉得围城里围的是世间的“愿望”。因为杨绛先生这句话,解读得实在太精辟。

不过,个人认为,围城里围着的到底是什么,更准确的是:希望。理由见下:

一、“愿望”与“希望”的区别。

先说明一下哈。毋庸置疑,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作为钱钟书先生最重要的人,对钟书先生《围城》所要表达的东西的解读,可以说是除了钱钟书先生之外最有权威的人,甚至作为钟书先生最亲近的“旁观者”,杨绛先生的解读甚至比钱钟书先生本人更准确。杨绛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巨擘,是我最喜欢、最崇敬的女作家。个人“强行”以为围城里围的是更准确的是“希望”,而不是杨绛先生说的“愿望”,仅仅是想表达一下个人见解,求同存异哈。

查了一下词典,对“愿望”和“希望”两个词的解释是这样的。

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

希望:心里想着实现某种情况。

比较两个词,愿望比希望少了一些主观能动性,是一个相对确定的目标。而希望是期待、过程的想法。

为什么说希望比愿望更准确一些呢?就在于,人生的不确定性,人生的过程性。围城是一堵墙,墙里墙外的世界,是两种愿望。可是人生没有这样的分割线,人生在墙里墙外的心态的变化也是一个过程。

当然,愿望,由于其含义那种状态感,没了过程感,也更能将城里城外的两种状态的差别分割出来,也是很完美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哈,大家求同存异。总之,围城里到底围的是什么,愿望和希望,都是十分准确且深刻的答案了。

二、从作品里看,为什么说围城里围的是希望?

作品中,方鸿渐等所有人的经历,都是一个过程,都是希望达成或破碎的一个过程。

第一,毋庸置疑,婚姻在无数年轻人的眼里,是一种美好的希望,也是一种愿望。但是正如原著里说的一样,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正如《围城》里的方鸿渐和孙柔嘉。他们未相遇前,两个都各自对未来的爱情、婚姻充满无限希望。主角方鸿渐,从轮船上开始,与鲍小姐的就无不透露着对婚姻生活的向往,与唐晓芙、苏文纨两表姐妹的暧昧,只是由于性格原因走不到婚姻那一步罢了。而孙柔嘉,原著虽然没有多少是描写孙柔嘉的婚前心理活动,但是从他们第一次相遇时,孙柔嘉的“暗中观察”和“私自偷听”,以及那封“不存在”寄给她爸爸的“造谣信”,都能说明孙小姐的期望。但是,实际当他俩走进婚姻的围城时,我们看到的是相互指责、埋怨等等负面情绪和随时可能爆发的冲突。曾经对婚姻这座围城里的希望,渐渐失去了。正如小说的结局,方鸿渐辞了工作,想远离婚姻,到重庆去找赵辛楣。或许,可以用方鸿渐和赵辛楣在上海赴宁波船上说的话,更形象生动:

方鸿渐:狗为着追求水里肉骨头的影子,丧失了到嘴的肉骨头!跟爱人如愿以偿结了婚,恐怕那时候肉骨头下肚,倒要对水怅惜这不可再见的影子了。

第二,方鸿渐的求学之路,求职之路,无论对他本身,还是他的原生家庭,甚至他那个“亚岳父”,都是一种希望。对于他自己,未留洋前,未工作前,也曾充满希望,可是真正进入那座”围城“后,就发现“也就那样”,也很“痛苦”。而对于像他的父亲、“亚岳父”等那些无学历的的人看来,是多么希望家里出一个留洋博士,多么希望方鸿渐按部就班地从事一份“留洋博士该从事的工作”,可是作为这些希望的主角方鸿渐,他“早已参透一切”,只是对这些“希望”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所以才勉勉强强搞个”假博士“,工作混日子。这些“从天而降”的希望,远观时光彩夺目,近观时熠熠生辉,可是实际面对那一天时才发现“也就那样”。

第三,对于方鸿渐、孙柔嘉、赵辛楣、李梅亭、顾尔谦而言,他们的那场“求职之旅”,甚至对于三闾大学校长高松年,他们的“围城”里围的又何尝不是希望呢?可是,当真正努力进入那座“围城”时才发现不是那么一回事儿。比如,方鸿渐赴三闾大学前所期望的教授,到了之后却被高松年那封“不存在的信”降为副教授;高松年呢,在方鸿渐未到前,期望的博士学位也没了。李梅亭未赴任前,期望的文学系系主任,也被汪处厚“截和”了。这些发展前期充满希望的事情,待完全进入围城时,甚至刚刚站在城门口张望时,希望已然摇摇欲坠或者破碎。

三、如何看待人生希望的围城呢?

人生在世,我们到底为什么而活呢?高度概括起来,个人认为是希望。人生,是一个为希望不懈奋斗的过程;是一个从希望产生到希望破碎,再产生再破碎无限循环直至生命终点的过程。

通过《围城》这部经典作品,我想,我们对人生认识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人生的希望是一座围城的,城里城外各有洞天。希望产生时无需注入过多期望,希望破碎时也无需过多忧伤,因为人生的愿望、希望都是如此。

当然,年轻之际、为希望奋斗之年,还是要对希望充满无限期待的,因为只有足够期待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去实现我们希望。尽管希望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可是还是要努力实现希望,因为围城内和外始终是两个世界,只是我们很多时候把围城内的希望看得太完美罢了。

也许,正如鲁迅所说: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想,有时希望是力量,破碎时的却是魔鬼,或许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态度才是最好的抉择,何必有那么一座围城呢?只要不断前进就够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