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围城,试看其主人公方鸿渐的选择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着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机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以上是钱钟书先生在这本书里的序言,从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作者显然是想以小见大,接一段小的故事来反映当时整个社会的缩影,并且是带有讽刺及批判意味的。

虚假以及伪装几乎能概括出整个故事里的人物,当然不仅是人,还有背后的事等,作者主要借用方鸿渐的视角来对整个故事进行展开叙述。在此,小生在下不想再谈及书中的人物个性,情节描写等篇幅。小生只想结合对当今社会中一些主流现象的感悟,来谈一点自己粗俗的理解。

借用方鸿渐的角色的游走脉络,我们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路线——法国邮船-香港-上海-内地(湖南)-上海。这也是小说故事主要发生的路线图。这也就是方鸿渐所经历的一些地方;包括爱情的经历,工作的经历,以及踏入让他懊悔的那座“城”的经历。

下面我们就围绕这几个地方以及仍旧主要以主人公方鸿渐的视角,将地点化作几条时间线,并结合当今社会视角来推进。

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常常讲“选择大于努力”,许多时候,的确事实如此。而此书中的方宏渐恰恰总是走向选择另一头,以至于与正确的选择失之交臂。在国外留学,本可以顺理成章的拿到属于海外留学生的专属证书,他却在欧洲既不炒敦煌卷子,又不访《永乐大典》,也不找太平天国文献,更不学蒙古文、西藏文或梵文;概括起来就是终日无所事事,懒散不已。最后选择去买一张假文凭来充当亚当夏娃的那片遮羞叶,这也使他做出错误选择的第一次。

而随后回国,也就是故事的第二处主要地点上海时,面对苏文纨、唐晓芙本来都有结成姻缘的机会。但傲气的他依旧对二人各自选择忽视与放弃又或是赌气。因为此时的他仍然深刻的认为自己与她们仍是处于同一梯队的人,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她们阶级的差异。还有另外一个错误的选择就是与自己的丈人一家闹翻,这样也就意味着他失去能在上海轻松立足的机会,注意是轻松,而非不能立足,应为周家的家底在上海也算殷实。所以这也就更加打回了方鸿渐自身阶级的原型。

再到内地,得益于自己“不打不相识”的好友赵辛眉的帮助下,方鸿渐能在国立三闾大学里面任职副教授。但因种种事故,一年后却又选择离职,但如果他能放低自己的姿态在方式去委身和校长请求一下,或许还是可以继续留任,来捍卫这一份稳定工作的机会。

最后再回上海,此时的他已经与孙柔嘉结婚,这也就是许多人所看到的表面,认为婚姻就是作者所讲的围城;不可否认,婚姻是其构成围城一部分,也能称作是一座围城。但许多时候,围城的定义并不在次此。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更像是被自己的人生这座围城给困住,自己在许多时候故作这那份“正义”,实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辩解与逃脱。结婚后,夫妻俩会经常因为一些琐事而争吵。这倒是现实中许多婚姻的真实写照。依旧记得书中结尾的最后一次争吵,方鸿渐也再次选择错过孙柔嘉姑母准备为其安排的一份厂里的工作。

有许多读者往往在看这本书到最后时,会为主人公所感到惋惜,为他回国后在生活与工作上一路下滑而感到愤愤不平。但其实要明白的是,作者钱钟书先生在写这本书时并不是要像其它书中篇章那样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又或是给以启示等;作者一开始就是带着对书中人物的“虚伪”来进行讽刺与批判的感情色彩来写的。细读全书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人都是披着袈裟出现的,而袈裟后便是无尽的虚伪。所以故事中的主人公方鸿渐他从一开始家世就不如其他人,只是因为留学,也就是那一部分相似的经历让他觉得与他们是对等的,自己却浑然不知自己与他人在阶级上的落差。而在他回国后的经历中纵使给他摆了许多能跨越阶级,稳定生活的机会他却都与其失之交臂,或许从当初他踏上在法国邮轮甲板上就已经注定如此。

其实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像方鸿渐。普通的家世,普通的学历背景,普通的人脉以及自己普通的能力。或许有些过往就已经注定的事情我们并无法改变,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专心做好眼下的一切,并且怀着热烈的心情去拥抱它,努力做好自己,在生活中发光发热。我们有理由相信,唯有如此,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当机会到来的时候,你不会因没有做好准备而失去它;只有做真诚的自己,不被生活这座“围城”所困倒,人生方能出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0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