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并呈现失败者,这就是悲剧的意义中国

周思成主题:中国古代战争中的围城内外——《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读书会时间:3月8日19:00方式:微博、快手、抖音直播嘉宾:罗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郭建龙作家周思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主持:李鸣飞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办:汉唐阳光从失败者视角去看待历史更多从金朝本身的史料出发李鸣飞:今天是《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的分享会。有朋友问我书名第一个字怎么念。我说这个字是“隳”(huī)。他说为什么起这么难的名字,是不是要自绝于我们普罗大众?先请作者思成谈一下为什么选择这个题材?为什么用这个题目?周思成:这本书涵盖“蒙古灭金”首尾二十多年的历史,这样的历史可以从多种视角进行解读。比如我们最熟悉的金庸先生的《射雕英雄传》,它的整个情节跨度大致相当于《隳三都》这首尾二十年。我的书相当于是他那个故事展开的一个背景。他偏向于从南宋人的视角看待天下,从郭靖个人国仇家恨的视角展开。这个故事还有一个讲法,是讲蒙古帝国的崛起。这二十年的战争是蒙古对外战争的序幕——先打西夏,解除它的侧翼之忧;然后打金朝,这是蒙古人登上世界舞台的序幕,是蒙古帝国由此奠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从胜利者的角度去叙事,也是一种角度。我自己选择从失败者——就是这段历史中被灭亡的金朝——的视角去看这段历史,更多从金朝本身的史料出发,对他们抱以更多同情。因为大金王朝抵抗蒙古人的侵袭、救亡图存的悲壮历史非常触动我。在这本书里,我没有将之作为蒙古世界帝国登场前的序曲,没有把当时金朝疆域内生活的千千万万生灵的牺牲和所受的痛苦,视同一种历史前进的必然代价。我觉得任何人只要读过《金史》中对这一段的记载,都会对一座围城孤岛之中金朝居民顽强抵抗、图存于亡的悲壮历史感到震撼和同情。李鸣飞:思成跟我都是北京大学张帆老师的学生,都是研究蒙元史的。但我们在这一点上很有相似性,就是看金史会比看元史更感动。因为金史写得特别好,读金史会体会到当年执笔记下这些史料的作者,对于那个朝代非常深厚的感情,尤其读到最后金朝灭亡,甚至会不忍心读下去。不知道罗老师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就是看到一个已经灭亡的王朝反而对它更有感情?罗新:这个主要看是谁写的历史。因为元代修史时主要用的,都是金朝的遗民(当然有一些是南宋的),是金国在蒙元政权里服务的那些文人。那些曾经很有地位的文人大概都有一点故国情怀,在文字上多多少少会体现。论及对亡国历史感情的留存,按理说六朝的结束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强烈情感的事件。但事实上我们读《陈书》《南史》啥也看不到、啥也没有,就觉得“该完”“不行”,人家大隋就是最好、唐最好。似乎六朝都是为隋唐历史做铺垫而存在的,隋唐历史的出现就是因为把这些“割据”的、“偏安”的(这都是很晚时期出现的词汇)的朝代都干掉了。今天我们经常听到说东晋“偏安”“割据”,其实这都是胡扯的一些词汇,都是非历史的。现在人喜欢这样,本来可以特别激动人心、让人留恋的像南朝、六朝的灭亡,值得大写、特写,但没有。写出来都是笑话一样的东西,写陈后主怎么可笑、张丽华怎么怎么样,全是这些话。围城战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对围城内外人群非常特殊的考验周思成:书名副标题中第二个元素是“围城史”。如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9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