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围城要给敌人留个出口看了围三缺

北京白癜风诚信医院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作为谋略之一,“围三缺一”已经颇有点历史久远了。据《东周列国志》第三回记载,周幽王被杀的那年(公元前71年),众诸侯把西成兵驱逐出镐京,采用的就是这种谋略。当初申侯向戎主借兵,条件是攻破镐京,府库金帛,任其搬取,并没说戎兵可以占城不还。但戎兵攻入镐京杀死幽王之后,整天花天酒地,压根儿不提还军归国之事。这样,申侯与幽王的矛盾虽然得到了解决,但同戎主的矛盾却立即突出了起来。为了驱逐戎兵,申侯分别给晋侯姬仇、卫侯姬和、秦君赢开写了密信,约他们“勤王”。同时派大到郑国,把郑伯被戎兵杀死之事报告其子掘突,叫他起兵报仇。不久,四国之兵即来到镐京城下。八十余岁的卫武公姬和把秦晋二君请到自己的营中,共商对敌之策。郑世子掘突也在那里。卫武公谦虚地说:老夫年迈无识,但作为臣子,保卫周朝是义不容辞的,所以勉力来到此地。扫荡腥羶,驱逐戏兵,完全依靠你们这些上等国家了。请各位看看我们采取什么计策为好?秦襄公说:“我们的军队刚到这里,戎兵肯定还未提防。今夜三更时分,我们分别从东南北三个方向攻城,只留西门,放他一条逃路。把郑世子的兵埋伏在那里,等戎兵从西门逃出,马上从后面攻击,这样一定能获得全胜”。卫武公认为“此计甚善”,作战计划便这样定了下来。申侯在城中知道了四国兵到,特判高兴。他和小周公秘密商议说:“外边一旦攻城,我们马上开门接应”这边布置停当,那边又去应酬西戎。他劝戎主派兵把金银财宝押送回国,目的在于分散犬戎的兵力;又劝戎主派将全力出城迎敌,目的在于便于控制城内之事。戎主把这些都当作好话,一一照办。一部戎兵扎营在东门之外,正好与卫军对垒。双方约定,明日交战。想不到三更时分,卫兵冲入营寨。戎兵支撑不住,四散逃窜。这时南北两路诸侯也呐喊攻城。突然城门大开,原来是申侯在作内应,于是三路军马一拥而入,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戎主在梦中被呐喊之声惊醒,发现势头不好,着衣跨马,直向西城逃去,身后只跟随数百人。刚出西门,被掘突挡住去路瞬战。戎主正在危急之时,赶来了一批西戎败兵,双方混战一场,戎主方得脱身。在“围三缺一”的谋略思想指导下,这一仗打得很漂亮,一举驱逐了企图长期盘塌篇京的西戏兵。可惜在西门外设伏的郑世子兵力单薄,没能将从西门逃出的戎兵予以全歼。《孙子·军争》篇在嵌到“用兵之法”时有“围师必”之语。《司马法》上也有这样的话:“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所有这些,都是对类似众诸侯驱逐戎兵出镐京那样的战法的概括。在冷兵器时代,采用这样的谋略屡屡奏效。魏武壶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个例子在后世兵家注释“围师必阙”时经常提及。当年魏武把壶关包围起来之后,宣称“把城攻下来就把城中的畋人统统坑杀”,因此遭到顽强抵抗,连攻数月也未能把城攻下。曹仁对魏武说:围城必须给对方显示出一个能让他活下去的城门才行。你不让人家活,只给人死路一条,那人家必然坚守,这不是好办法。魏武采纳了曹仁的建议,很快就把壶关攻克。“围三缺一”作为攻城歼散的谋略,并不是留条路真放敌人逃跑,而是让敌人跑出来后更有效地把它歼灭。后来的军事家为了使人们了解“围三缺一”的真谛,常在其后加上“虚留生路”四个字。可见,“留路”为虚,歼敌为实。“围三缺一”的谋略之所以能收到破城败敌的功效,这里边还颇有军事心理学的道理。杜佑注释《孙子》时写道:“必空一面以示之虚,欲使战守不固,而有去留之心”。当然“围三缺一”也不可杭械套用,必须视具体情况而定。枇佑指岀:“若歌临危据险,强救在表,当坚固守之,未必阙也。”杜佑是唐代人,他已经认识到这一层。在未来的战争中,适宜于采用“围三缺一”的条件也许不多了,但注意分析敌人的心理,以实更好地调动敌人,歼灭散人,从而达到用力省而成功多的目的,却是应该借鉴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