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打仗,攻城必需先攻破城门,那为什么

导语:原始时期,为防止野兽袭击,人们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在聚集的部落四周,用木头或土堆围成一圈,形成一个保护圈,这就形成了我国早期城池的雏形。后来人口不断增加,城池的规模也就越来越大,建造城池用的材料也越来越坚固。西周时开始使用夯土,这是一种结实、密度大且缝隙较少的压制混合泥块,用做修筑城墙,再好不过。南北朝时使用了城砖。这个时候修筑城池的目的就不是防御野兽了,而是为了防止敌军攻打,保护城中的人民和财产,当然也更方便统治管辖城内百姓。从城池的构造来说,哪个部位是最薄弱的呢?答案是城门。原因何在?因为城门是供人们日常通行用的,仅仅是有两扇门进行阻隔,与厚厚的城墙比较,城门必然是整座城池构造中最薄弱的环节了。所以,在火药没有被广泛应用之前,攻城的重点就是攻城门,城门一旦被攻破,就意味着整座城池都失守了,这也就是《左传》中“犯门斩关”一词的由来。城门部位最薄弱,攻城一方知道,守城一方当然也明白,所以在防守时就充分考虑到了城门一带,加派人手,也加固防御工事。战国时期,人们采用铜、铁箍加固木质城门,门后再用大木将门闩住,门后还增加了防火设计。规模大一些的城池,不仅在城门外修建瓮城,在城门后会再增加一道悬门,平时挂起,有警时放下,以便加固防守。城内守军防御体系不断升级,攻城一方也没闲着,也在升级自己的攻城武器,像云梯、攻城槌、撞车等,先后发明出来,派上了战场。不管是用云梯车,还是楼车,其作用只是攀上城墙,消灭城门守军。想要进入城池,重点还是要攻破城门。一旦攻破,大军就可长驱直入,迅速便捷的占领整座城池,靠云梯翻越城墙入城效率太低。而云梯这些攻城器械,作用也只是为了分散守军,帮助友军攻破城门。这么说来,城门是攻破城池的重要环节,那为什么不直接把城门封堵起来呢?把城门砌筑成和城墙一样坚不可摧的厚度,那攻方就只能通过翻越城墙才能进来了。这样不是可保城池万无一失吗?明朝督师袁崇焕,在镇守宁远时就曾经将城门封堵,但这种做法并不多见,原因何在?我国古代兵书都注有“围城必阙”一词,意思就是围城只围三面,给守军留有一线生机,防止守军身处绝境,背水死战。从侧面也说明了城池防御体系为什么明知城门处最薄弱,却不会把它封堵。如此说来,一种情况是城门一破,城池失守,另一种情况却是守军不封堵城门,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孙子兵法·谋攻》中有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伤亡巨大,不到万不得已,不会选择这个战略。假如这座城池地处战略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围困和绕道而行都不行,只有攻占才能确保我方行军通畅,这时候就必须攻占了。三国时期诸葛亮二次北伐曹魏,攻打陈仓二十多天久攻不下,就是因为陈仓不拿下,蜀军不仅粮道无法打通,继续行军,还有被陈仓守军包抄后路的风险。而选择围困的话,久攻不下,魏国援军一到,局势更为不利,权衡再三,只好强攻。结语:所以,凡是必攻占不可的城池,往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果守军把城门封堵,自己无法出城,势必无法配合城外的援军,就只能困守城池坐以待毙了。兵书《尉缭子》说的就很清楚:“十万之军顿于城下,救必开之,守必出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0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