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通俗有趣,另一个文

喜欢戴老师这种非照本宣科的讲课方式,幽默、诙谐,如“采仙草、炼丹药、找仙人”。

生于盛世的李白,拥有着高度的自信,担任翰林院学士的三年是他政治生涯的顶峰,即使后来被唐玄宗“赐金流放”,他也没有意志消沉,而是逍遥自在地云游四海。

看完戴老师的视频课后又发现戴老师这本宝藏书,爱了爱了!幽默有趣的讲解,看书的时候又自动脑补戴老师特有的那鬼普通话,真有种让人嘴角自动上扬的魔力。

之前也看过一点诗词赏析的书,但是总没能有那么多的感悟与乐趣,很多都是解释下字词的意思,然后又分析哪个字用得好哪个字是题眼,总感觉让人有点乏味,也没能描绘出一首诗文字背后那宏伟美丽的景象并引起无尽的想象。

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确实很有魔力,以一个现代人一个凡夫俗子的角度来解读诗歌,感觉原来李杜也离我们这么近。赞叹李白那浪漫、奇特的想象力,对生命的激情。诗中所表达的超旷豁达之情,所描绘的飘飘欲仙之景,便引人无限遐想。

李白那既想建功立业又想追求自由的矛盾理想,也像我们现代人的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杜甫的豪迈清狂,忧国忧民之心的家国情怀让人敬佩。深沉高远,愤懑抑郁,抒情回旋婉转曲折、波澜起伏,即沉郁顿挫的诗词令人回味。

闷骚杜甫的幽默自嘲让人仿佛看到他带泪的微笑,在灰暗中见到光明,在沮丧时仍然充满希望。是的,在不顺利的时候想想杜甫就好了。

李白因为曾参加了永王的幕府,差点被流放到偏远的夜郎,在流放过程中得到赦免的李白高兴地创作了《早发白帝城》。

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的杜甫,在京城“北漂”寄宿了10年,终于得到一个京城兵库管理员的官职,好景不长,安史之乱使得整个国家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

杜甫始终忧国忧民,与祖国与人民共患难。平定战乱后,杜甫不久也被贬,于是杜甫举家从甘肃迁移到四川,在亲戚友人的接济下,穷困潦倒地过完余生。

深深地为杜甫这种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的博大胸怀所感动着,不仅是杜甫自身的才志,而且是那个时代成就了一代伟大的“诗圣”。

李白是从天而降的人物,发于九天之上;杜甫是拔地而起的人物,生于九地之下。李白未尝不婉约,杜甫未尝不浪漫。

总的讲,李白和杜甫都站在中国诗歌史的巅峰之上,李白俯视着过去,身上多了些走向巅峰的开放和豪迈,集旧时期之大成;杜甫面向着未来,身上多了些走下巅峰的沉着和内敛,开新时期之法门。李白是从天空直接降临,杜甫是自地面向上攀登――攀登到个人的浪漫、幻想、夸张的艺术高度。

李白沿着陈子昂开创的路径,走向了盛唐诗坛的最高峰。李白诗歌以《庄子》、《楚辞》为源,广泛吸收了阮籍的渊放、郭璞的超拔、谢眺的清秀,并融合盛唐诗坛清新豪放的时代特征,形成了壮浪纵恣的独特风格和高远宏阔的艺术境界。

把个人理想和不平之气夸大到极点,把自我形象放大到极限,天真而狂放,极具个性。李白以自己的天才和丰富的想象,充分吸收前人的精华,展示了自己豪放的性格、对权贵的蔑视、对庸俗的不屑和自己雄奇的理想世界,奏响了盛唐诗歌的最强音。

杜甫比李白年轻11岁,他对前代诗人采取了比李白更加包容的学习态度,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兼容并包,集前代诗歌之大成,开后世学诗之门径,形成了自己博大精深、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全方位深刻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为中国诗歌艺术树立了最高标准。闻一多先生讲过,别人把格律当枷锁,而杜甫可以把枷锁拿来当武器。杜甫擅长各种诗体,七律诗方面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同时,他忧国忧民的激情和高度的时代责任感足为百世楷模。在艺术上,他所做的创新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境界,李白的诗歌以想象为主,内容和思想都比较局限,杜甫使诗歌扩充到世间一切事物都可以表现的程度,开创出后世诗学的各种源头。

从学术上讲,说李白是浪漫主义,杜甫是现实主义,概念上讲可以。但是从作家的体验和实践角度来看,我认为无论李白杜甫,其作品只要是优秀的,就是浪漫的,我觉得他们都是高度浪漫主义的。

张炜先生讲巴尔扎克,一直被说成“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性作家,但他的作品是何等的夸张、浪漫,他的作品是高度浪漫的。不能因为他写的是竞争社会、利益社会,像一部百科全书,那就一定是“现实主义”的。那不过是像飞机起飞前一定要先滑行一样,只是一个过程。他的艺术思维,激烈的想象,思想各个方面的运动达到一定的速度的时候,一定会拔地而起。

这就意味着浪漫、想象、幻想,它已经离开了地面。而杜甫作为诗人,他的性格和李白相比就显得规矩一点,稍微保守一点、老实一点,于是就被很多研究者定义为“现实主义”的代表。其实每个人的性格和生命色彩都不一样,不能因为性格不同,色彩不同就把他的艺术品质给扭曲了。

浪漫未必不深刻,婉约如何不丈夫,侠骨柔情,本色英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1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