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哥职场上的成功者,都善于做精力管理

#职场治愈时刻#最近,有个觉悟,凡是职场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善于做精力管理。

而一个不懂得精力管理的人,是很难取得大成功的。

精力管理的核心观点是,你一定要认清,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人一辈子能做成的事也是有限的。

了解到这一真相后,你就更加明确地知道,应该将你的精力当做稀缺品,好钢用在刀刃上。

你的目标也相应地会更明确,就是认准一个行业、一项技能,不断钻研进取,争取做到行业顶尖。

生活中,我们看到,那些始终如一在一个赛道里创新迭代的人,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结果。

而三心二意,不断更换赛道的人,最终身无长物,一事无成。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会不会对自己有限的精力进行管理。

这就像打仗一样,想快速攻破固若金汤的城池,你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对着一段城墙发起冲锋,只要打开一道缺口,胜利就在眼前。

钱钟书故居。

看过小说《围城》的人,都会佩服钱钟书的文采。但这位大才子的另一面,被同样是文学家的爱人杨绛在《我们仨》里揭秘出来。

别人眼里的大才子,在爱人杨绛眼里,却是走路会磕掉半个牙、分不清左右脚、搞坏台灯、墨水染桌布……笨手笨脚的大男孩。

看到这些忍俊不禁的生活“白痴”行为,我并未从中收获凡夫俗子的那种平衡感,“原来大名人也有笨的时候啊?”

我想到的是,钱钟书先生几乎将他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上面,所以在这个方面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人一旦专注地钻入让自己产生心流的领域,便会像进入黑洞一样,被吸走大量的精力,便无法分配到其他方面了。

所以,不仅仅是钱钟书,很多有名望的专家、科学家,其实都有很多生活中笨拙的“糗事”,那些我们可能觉得习以为常的生活技能,他们不是做不好,而是根本没有精力去做。

《时间简史》的作者史蒂芬.霍金,21岁时患上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后来他全身瘫痪,不能言语,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动。

这种对于常人来说,无异于灭顶之灾的打击,但是对于霍金来说,却是另一个时代的开启。

除了那三根手指,他唯二能活动的大脑,聚焦到广阔的宇宙、量子世界及黑洞,将广义相对论、量子场论和热力学统一在一起,提出弯曲时空中的量子场论。

由于他的科学贡献巨大,被誉为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他曾说过:“当你面临着夭折的可能性,你就会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

我看过霍金的传记,年轻的时候,他是个精力充沛又思维活跃的学霸,非常大胆地尝试各种可能。

但是上天似乎派他来人间有更重要的使命,就用疾病禁锢了他健康的身体,让他的大脑专注地思考宇宙问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他个人的大不幸,却是科学和人类发展的大幸运。

我们当然不希望,有助于我们做出巨大贡献的精力管理,是被老天爷逼出来的,但我们一定要从这些励志的名人传记中,了解合理分配精力的重要性。

我有一位朋友,年轻时做销售,常常是霸榜的销冠,赚了不少钱。

手里有钱了,就有些飘,老本行也干腻了,就去投资搞餐饮、做教培等,但都是以赔钱关店而告终。

后来,为了还债,就又老老实实地做回了销售,因为资历老,一边做还一边带新人。

公司看他带人尽心尽力,而且培养效果很好,就让他专门做销售团队的培训。

后来,他在带了十几期训练营后,形成了自己的方法论,还总结出来一套自编教材来。

现在,他不但内部培训做得好,还成了很多销售型企业的座上宾,经常被邀请去分享经验或做团队内训。

我跟他深聊了一下后,才知道,他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碰了很多钉子,吃了不少苦头,有了很多感悟。

他跟我说,最让他教训深刻的是,做事情一定要专注,千万不能像《小猴子掰玉米》里的那只猴子。

当年,他对销售工作感到厌倦时,就是觉得自己已经把这行搞通透了,感觉没意思了,于是就三心二意地去尝试其他。

赚更多钱也是其中一个目的,但更多的是图新鲜,满足自己对其他行业的好奇心,顺便挑战一下自己,并且证明一下自己行行都能做出状元的状态。

遭遇滑铁卢后,他仔细思考了一下失败的原因,然后定下心来专心做销售,并沿着销售这条主线,把培训也做了起来。

他说:“真正去研究销售后,我才知道,我当年的自满状态,其实是遇到瓶颈了。我根本就没有把这行研究透,只是会一点技巧性的术,而不是里面蕴含的道。”

真正潜心钻研后,他发现销售跟情商有关,跟学习能力有关,跟一个人的道德品格有关……

不同场景、不同产品、不同地区甚至不同时间的销售,都有很大的不同。它是一门涉及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大学问,可以钻研到无限深。

而且,他做回老本行后,经验在、热情在、能力在,很容易就全心投入其中,足够的认真,也让他在销售领域的成长突飞猛进,这种成长也给了他很多自信。

所以,当我和他探讨精力管理这个话题时,他很有体会,觉得一辈子将一件事做到极致,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千万不要让三心二意内耗自己有限的精力。

最后,他意味深长地说:“当你自满时,当你对某件一直做的事情感到厌倦时,其实并不是你做到顶点了,而是你碰到了瓶颈。试着突破这个瓶颈,继续深入下去,一定会像我一样有柳暗花明的新发现”。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你会做精力管理吗?

你有哪些成功经验?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49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