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钱锺书的《围城》里有一句名言说:“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网友读了“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以为名人也会攻击别人的长相,认为天下并不只有自己一个人内心可鄙,于是心头暗爽。
但是,只要你稍微读一下《围城》,就会发现:这不过是方鸿渐的一段台词。方鸿渐说这句话,也不是为了要嘲笑某人长相,而是在展现自己为人处世中的“仁慈善良”。
后来,有一些确实因为貌丑而自卑的人们断章取义,将方鸿渐的台词改成了“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如此一来,读了就更加让人喘不过气来。
仿佛卷帘大将调戏嫦娥,事败被天兵一脚踹下凡尘,做了个猪八戒。于是,顿时生出一种“呼吸都是错误”的绝望。可是,这样自怨自怜,自舔伤疤的小心思,却与钱锺书本人无关。
一、方鸿渐为什么这样说前述的名言,出现在《围城》第5章的中间部分。背景是方鸿渐、孙柔嘉,辛楣等一批人在路途中被人敲诈,盘缠用尽。
他们住在吉安一个旅馆里面,饿得前胸贴后背。当时,他们需要去银行取一笔汇款,可是到了银行,办事处的人对他们说:取钱需要担保。
正是战乱时期,方鸿渐一行人在吉安人生地不熟。他们找到教育部门,却发现因为躲避战火,人都跑光了。
找不到人担保怎么办呢?他们就看到街上有一个“妇女协会”,最后大家委托孙柔嘉去请妇女协会的人帮忙,才把事儿办成了。
事成之后,方鸿渐一行人,请妇女协会的女同志下了一顿馆子,这个女同志是带着他的男友一起来了。
吃完了饭,辛楣就对方鸿渐说:“你看那位女同志,长得真丑,喝了酒就更吓得死人了,居然还有男人爱她。”其实,这句话说得很刻薄。凭什么你觉得人家丑,人家就不配有爱人呢?
方鸿渐这时表现得非常君子,他对辛楣说:我知道她很难看,可是她是我们的恩人,我不忍心去看她。
接下来,方鸿渐就说出了这句名言:“对于丑人,细看是一种残忍——除非他是坏人,你要惩罚他。”
其实,对于漂亮的人,除非是自己的爱人,不然你也不好直勾勾地盯着人看。你一旦盯着一个人看久了,无论她是美、是丑,她总会疑心你在暗示什么。
如果她长得还行,她会先摸摸自己脸上有没有沾饭粒,如果没有摸到,她会觉得你对她产生了敌意。
要是她真的长得不太行,那你就完了。这个时候,她除了自卑,肯定也会体察到你对她的恶意。
方鸿渐在讲这一番话时,首先就强调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恩人,应该有礼貌。对于别人的长相,也不应该去乱评价。
其次,即使不是我们的恩人,除非她道德有亏,应该被人惩罚,否则我们也不要一直盯着人去看,这是一个做人的基本礼貌问题。
后来,这一段话被人“断章取义”,拿出去表现作者本人的“刻薄”,这一点绝对是钱锺书想象不到的。
二、钱锺书有“多损”?钱锺书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写了一本书叫《猫》。他在那本书里面,含沙射影地说,沈从文出身乡下,所以始终疑心“城里人”看不起自己。
同时,还说林语堂写的东西不地道,明明是中餐馆里面的杂碎,最最末等的菜,却被人不了解的外国人当成了正宗的中国菜。
又说王国维的文笔弱,鲁迅只能写短篇,蔡元培的人品不行。另外,一直有人疑心这篇小说在影射林徽因跑到日本割双眼皮,行为像个“交际花”。
没有看过原文,也不了解这些是否属实。不过,就“丑人不忍细看”这句名言被曲解来看,有很多所谓的“名人名言”,其真实的说话意图,都有被曲解的嫌疑。
印象比较深的是张爱玲那句关于婚姻的名言,记得当初读《倾城之恋》,这句话是故事中“渣男”范柳原故意用来羞辱白流苏的台词,因为白流苏和范柳原秉持着不同的婚姻观念。
前者出身封建家庭,接受的是传统教育。她不能接受在没有婚姻保障的情况下,发生亲密关系;而后者是一名流过洋的“浪子”,只想欢娱,却不想接受婚姻的束缚。
范柳原对白流苏的指责,完全是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最后却因为骂得太狠毒,被一些人奉为经典。所以,一些人故意去误导别人,认为张爱玲本人和范柳原的婚姻观一样。
不过,一般读者很难把小说角色的言行和作者本人的品性区别开来。不要说是普通的人,就算是杨绛先生这样的人,依然会因为对小说有看法,就觉得张爱玲思想龌龊。
只不过,不管张爱玲是否真的赞同范柳原的说法,但是范柳原的思想的确是龌龊不堪的。
然而,《围城》里面的这句名言,情况却大不相同。不管钱锺书本人是否就是方鸿渐,方鸿渐说“丑人不忍细看”,本身完全没有半点要攻击丑人长相的意思。
可见,“断章取义”者,连累了钱先生的名声,实非君子。
结语不能不说,修改钱锺书这句名言的人,心思非常敏感、细腻。他将后半句改成“你不讨厌,但是全无用处”后,仿佛更能戳人的心窝子了。
自卑的人会“对号入座”,开始舔自己的伤口,沉溺在这种伤感的负面情绪当中。
可是,他们还没有意识到,除非某人真的丑得惊天地、泣鬼神,并且社会地位卑微得像一条狗,否则一般人根本不可能一直盯着他“细看”。
因为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在东方还是在西方,直勾勾地盯着别人的脸“细看”的行为,在一切主流文化当中,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当方渐鸿发现辛楣对那位女同志“细看”时,事实上对她进行了委婉地批评。
钱锺书不过是借方鸿渐的嘴,提出了一个社交礼仪上的观点:就算对方长得丑陋,也应该得到最起码的尊重。
“细看”陌生人,已经属于社交失仪,细看长得丑的人,则更加是一种残忍。因为那看人者的动机,明显不够厚道、纯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