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谎言和伪装成为常态,敌人的意识就会被动的形成一种错觉,这就是瞒天过海之计。
瞒天过海原文: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
译文:防备得十分周密,往往使人松懈大意;经常见到的人和事,往往不会引起怀疑。把秘密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中,而不是和公开的形式相对立。
此计名出自《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事实上,我国历史上此计多次运动。楚汉争霸战争中,谋士陈平曾献此计给刘邦。
公元前年,汉王刘邦被霸王项羽围困荥阳已近一年,刘邦多次向项羽求和,但亚父范增坚决反对。
这时,项羽又开始猛攻荥阳,围城已久,城中粮草不足,且已外界联络已断,守城将士疲劳应战。眼看就要城破,谋士陈平向刘邦献计,让刘邦向项羽写一封诈降信,将投降地点约定在东门。这样,项羽必定把主力布防在东门,然后再想办法把南门、西门、北门的兵引到东门,这样刘邦就可以从西门突围。
同时,陈平找了一个名为纪信的军士,此人相貌和刘邦颇为相似,让此人代替刘邦去东门诈降,吸引敌兵注意,为刘邦从西门突围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天天刚亮,汉军打开东门,纪信打扮成刘邦的模样走出。另外,陈平用之前征集的两千妇女从东门走出,围困其他三门的楚军士兵听说汉军已经请降,现在又有美女在东门,于是争先恐后地涌向东门。
趁着东门一片混乱,刘邦在诸将的掩护下顺势从西门杀出,向大本营关中方向逃遁。保全了性命,并在后来的垓下之战中灭了项羽,统一天下。
瞒天过海这个计谋,关键在于“瞒”字,瞒得过就能大功告成,不过,“瞒”只是手段,“过海”才是目的。敌人在观察和处理事情的过程中,由于对某些事情习以为常而产生松懈和疏漏,此计正是利用这一点趁机示以假象,掩盖己方的真实意图,然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