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一篇不知是《十月》杂志,还是《小说月报》上的作品了,我忘了。反正是这些大刊名刊上的,里面有一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小小说。一般性的讽刺小说。几年前看的了。
如果那篇作品是《十月》杂志的,证明《十月》杂志的品味太低太差。如果是《小说月报》,完全可以原谅。
不过这篇文章不是说这些的。我是延续昨天的文章,说《钟山》杂志的。
70后作家能不能跟上时代,我不太清楚。我写关于普通作家和文学大师的文章,有三四篇,每写一回,就会删除一些。普通作家爱批判,稍微有点名气的作家,能够把批判加深一些。文学大师,比如兰陵笑笑生,曹雪芹等等,他们只管写故事,客观地去写,不爱评价人物的行为是对还是错。
我觉得当下文坛上,70后作家挺喜欢写反映当下的作品。铁西三剑客到现在,涉及当下的作品,没多少——尽管他们是80后。
70后作家如何看待网红?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
在70后眼里,网红和网红带货,是一件非常不好的现象,尽管她们靠直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独立自主——但他们认为,不好的现象就应该批判,尽管一些女孩儿靠直播实现财务自由了。
文学大师只管写故事,不管你对某些事情是不是有评判,你都会放下你心中的执念,去写就好了。但是大部分人,包括普通作家,和稍微有点名气的作家,都不能放弃对当下的批判。他们觉得,对的事情就应该支持,错的事情应该纠正。问题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著名作家,不应该跟大众看法一样。
70后作家(比如金仁顺),就认为女人做网红不是很好。作者虽然认可女人的独立,但认为一个女人成为网红后,会变质。“不要觉得给女性提供了反叛的力量的资本就站在了女性这边”(《起因》的评价),“从头到尾,资本都与父权互帮互助”。———评论类的文章,完全可以在网上看到,我就不给链接了。
其实资本扶持一个女孩儿做网红,压根就没想到什么站在了女性这一边,人家就是想单纯挣钱而已。作家想的倒是挺多,什么“资本给女性提供了反叛父权的力量”是自己臆想。
评价者所谓的“父权”,就是说,一个女人独立自主后,可以不用取悦平台之外的男性了。这是所谓对父权的反叛。
我觉得,不管是特别红的铁西三剑客,还是70后作家金仁顺,胡学文,他们都特别喜欢在小说中,讲出些道理出来。
用其他人的话来说,我们当下的文学作品,还停留在“良心”这个层面上。我们的文学作品当然要有点“良心”,但是这个良心,不应该是一个作者傻乎乎地写一堆“伸张正义”的作品。因为这样的作品没啥价值。
《起因》好像还是今年的佳作之一,某网评选出来的。没准今年《收获》杂志评选好作品的时候,《起因》可能就是今年的佳作之一了。
很多人说《围城》算不上名著,但其实当下的作家,能够比得上钱钟书的,微乎其微。《围城》虽然有讽刺,但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慨,没有评价,作者只是客观描写了一些人而已。可能有人还觉得,铁西三剑客比钱钟书厉害呢,毕竟他们写出了苦难文学,为老百姓发声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似乎比钱钟书厉害。
我们现在写作,总是用正治(谐)正确的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的好坏,而不是用艺术本身。
我在想,为什么稍微有点名气的作家都喜欢在小说中讲道理,喜欢评价一件事呢?我觉得问题还在于对名著的解读上。我们解读《红楼梦》和《金瓶梅》,也总是说,这些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的什么什么。
然后著名作家在写作的时候,也总喜欢靠主观思想去评价一件事。我猜的。
女孩儿做网红好不好,作家只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件事就可以了,不应该去评价。可能有的女人做了网红后,变质了,但我认为她是具备变质的条件,所以才变质了。有的女孩儿做网红后,仍然是当初的那个女孩儿。
《起因》从艺术角度来说,只具备批判意义,没有什么阅读意义。虽然有故事性,但是因为批判而导致故事性不是很强。我们只需要读一个好故事,而不是读一个批判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