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计划·青年策展人项目”
入选展览之一
“何处不围城”
策展人:张予津
本展览邀请到的13位艺术家将不止于展览现场的作品呈现,而是将在策展人的组织下展开文学阅读与摘抄、文体自由的手记写作与艺术创作的重思再造;并突破艺术范围内的话题讨论,与策展人完成关乎文化理想、个体生存境遇、精神困惑等泛文化命题的时效对谈。包裹情感温度、个人私趣、爱与殇的图文内容,为更多观者营造情感的代入,提供了一种借由阅读拉近艺术与生活之距离,亦从中获得情绪纾解,驱散“围城”内外精神之霾的可能。
艺术家手记对谈
樊寒冬我无力改变这世界
只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
我曾多次怀疑
以后能不能当一个艺者
这不是对自己的不自信
而是内心的惧怕
我一无所有
也不应该惧怕失去什么
我的画,我的话
“生活对于我来说是一次艰难的旅行,我不知道潮水会不会上涨,及至没过嘴唇,甚至涨得更高,但是我要前行。”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这本书我读了很多遍,梵高个人的传记和书信,很打动我,我说不清楚他具体给了我什么影响,但肯定的是,他的故事,给了我很多继续前行的力量,尤其是多少个对艺术充满怀疑的日子,这本书,一直伴我左右,我总是一读再读。
漂69xcm纸本水墨
而我的作品,我的画,则只涉及它本身,观看的人可以对它做出任何解释。一个稍纵即逝的瞬间,一张有意无意看到的老照片,一个宁静的沉思,游离在灰色、蓝色和阴暗的空间一角,都有可能是一个新的出发点。
渡·之一73x42cm纸本水墨
我突然产生一个念头,用模糊的脸庞受伤的面孔成为人们目光与欲望的焦点,成为吸引和照亮我们的光源。这也许是真实中的不真实现象,我渴望能够揭开世界上看不到的另一面。我不能用话语来表达一些想法,那样做并没有任何意义和效果,我所能做的就是用“非”来代替“真”,因为这样能产生新颖的、戏剧的、生动的效果。
“如果你此刻已决定要以一种或另外一种方式为我们的造物主服务,那么,这个信念就是指引你今后行动的唯一指南。你不要胆怯,要相信你的信念。”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渡·之二73x42cm纸本水墨
当然,我也始终相信真实且充满自信的艺术是有价值的艺术。艺术家将自己最原始的内心感受通过画笔呈现于世人,是难能可贵的。不论是在绘画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为人处事、对待艺术的态度上,我始终将“做真实的自己”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和艺术信仰。任何一种艺术作品,都有一个和作者本身思想相关的焦点。我希望画面里有各色各样的形态出现,以内心的“真”造就自己的作品,就像大自然造就了生命一样。
渡·之三73x42cm纸本水墨
“我们相信,触目的真实比漂亮的谎言要美。我们把性格看得比丑陋更重要,把痛苦看得比漂亮更重要。”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神秘、焦虑、不安、迷茫、沉寂、失落和虚无经常出现在我的画作中,人们总会问同样的问题:这是怎么一回事?也许是这座城太凄凉,又或者是我想逃离,然而绘画的魅力不正是使自己脱离原有的世界吗?我如同诚实的工人一般,努力在这样的路上工作,使自己不被世俗所侵扰;我如同放生的大雁一样,奋力振翅,使自己不被逆风所阻挡;我更如同在黑夜里迷失方向的帆船,竭力掌舵,使自己熬过黑夜。
“天赋总是以阻碍艺术家开始的,我绝不允许那个阻力把我引向歧途。”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沉沦·之一纸本水墨41x61cm
沉默、怀念、空幻这些字眼对我的思想和艺术的发展都是重要的,我要在自己的作品里描绘一个世界可见的神秘,我努力使这些奇特神秘的作品既没有脱离历史,也没有脱离时代。我想通过自己的画笔将自己能感受到的和其他人表现的社会现实一一表现在我的宣纸上,跨出校门步入社会的我,前方是迷途的迷雾,道路也布满荆棘铺满泥土。我们只能坚持不懈地去努力和奋斗,不敢也不能让自己停下来,不为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不想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
“大自然和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一致的。虽然,你得奋斗许多年才能使之就范变得驯服;但是,拙劣的乃至十分拙劣的作品终究会变成好作品,从而证明多年的奋斗是有意义的。”
——欧文·斯通《渴望生活·梵高传》
最后的测量×cm纸本水墨
最后的测量之五97×90cm纸本水墨
最后的测量之六97×cm纸本水墨
在我创作的系列作品中,情感的失落、长期的压抑自我、枯燥乏味的日常等一系列因素,使我在潜意识层面聚集了无数的病态、恐惧与焦虑,但我不会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更不会因此有半点偏离自己的内心感受。一个作画的人如果不能安心思考是不能够表现出符合自己内心的作品的。心浮气躁只会让自己的作品更加糟糕,心平气和才能将作品的意境、情感深深的烙印在宣纸之上。
路与桥之一97×60cm纸本水墨
路与桥之三97×60cm纸本水墨
其实,我曾多次怀疑自己,以后能不能当一个艺者,这种怀疑不是对自己的不自信,而是内心的惧怕。我真的无知!我一无所有,也不应该惧怕失去什么。
对话
张予津樊寒冬
张:在你的一系列作品中,那股漫无目的的忧伤寂寞感是始终存在的,是你个人的写照还是对群体状态的呈现?这样的创作风格,是如何形成的?有受到什么启发或影响吗?
樊:两者都有,最主要的是自己的性格吧,很多事情想的很悲观,也可能是自己认为的有些片面,久而久之就成了这样的画面。和朋友在一起我其实是一个很乐观开朗的人,每每自己独处、思考时就会又是另一种情感。
张:迷茫、惧怕、焦虑、不自信,出现在你的字里行间,画里话外,滋生这种情绪的最直接原因是什么?这种状态是从读书时到步入社会始终伴随你的吗?
樊:最直接的原因我觉得是自己的内在性格吧。从读书时就这样了。
张:当代水墨人物创作,是你的主动选择吗?在大多数年轻人都去做装置和观念的大趋势下,对架上绘画的坚持,对你而言,意义是什么?
樊:一开始选择什么样的绘画方式我是没想那么多的,觉得只要能画画就挺好的,如果能一直坚持下去就更不错了。艺术形式本来就是多样的,你要问我意义是什么,开心最重要,不知算不算。
张:看你的作品有些都是旧作,那你现在还在坚持创作吗?会对你创作产生消耗的是什么?
樊:创作始终是要坚持的,我需要时间去改变一些东西。
张:如果度过了这段人生迷茫成长期,你的创作风格会有改变吗?比如尝试哪些风格,有想过吗?
樊:我觉得没有谁的创作风格是一成不变的,人总是在成长在改变。我也正在尝试着突破一些东西,但还是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
张:读书时的艺术理想和未来梦想还在吗?现在仍在努力的你,是为了生存还是梦想?
樊:读书时是真的怀揣着梦想的,从没考虑过别的。但是只有梦想你会发现很难融入到这个社会,所以还是要生存下去,生存更是为了坚持梦想。
张:绘画是让你获得快乐的一种方式,还是越画越孤单、自我怀疑的事情?除此之外,让你获得精神抚慰和充实的事情还有什么?
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特别讨厌绘画,我找不到当初那种对绘画简单的喜爱,孤单、自我怀疑不知道出现过多少次了。朋友吧,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朋友了,对我帮助真的很大。
张:你所表现出的心态上的茫然无措,你觉得是同代人普遍如此,还是说,你比大多数还要严重?
樊:大多数人都会有过吧,我只是表达出来了。
张:目前的生活状态如果不是让你满意的,是什么因素在阻碍你做出改变?你把它归结为个人问题还是社会问题?
樊:这个因素有很多,年龄、家庭、生活方式,等等吧。个人问题,你改变不了社会的,还是得从自身找原因。
张:谈谈你喜欢的《梵高传》吧,这本书或者说梵高这个人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樊:这个问题能不回答吗?这本书很伤感。
更多策展人艺术家手记:
[青策·何处不围城]张予津策展手记一:追问,才刚刚开始
[青策·何处不围城]张予津策展手记二:如何找到了他们?
[青策·何处不围城]张予津策展手记三:我的阅读与成长往事
[青策·何处不围城]张晟瑜手记:作品在成长,而我在工作
[青策·何处不围城]张钊瀛手记:戏剧化的视觉“意识修炼”
[青策·何处不围城]胡佳艺手记:行为,是一种感觉上的需要
[青策·何处不围城]谢炎红手记:理想难寻,唯有菊的芬芳
[青策·何处不围城]邓静手记:七七八八
“青年策展人项目”是年常青藤计划在“中国青年艺术家年展”之外推出的全新项目,以项目制的方式面向国内外青年策展人征集展览方案,最终选择出优秀的有效方案辅以多层面的扶持与引导,助力青年策展人将艺术构想变成展览现实。
年,常青藤计划持续推出青年策展人项目,并为入选者提供更为专项细致的辅助引导。
更多关于“常青藤计划”详情,见“常青藤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