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大概是穿半袖的时候,而现在键盘前敲字的我,已经裹得像围城一样了。若论这书的故事细节,或是人物性格,健忘的我大略是记不得了,可昨晚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却忽地想起了默存先生的大作,想起了可爱而可憎的方鸿渐,倒与自己现在的处境有几分相似之处。默存先生很是精明的,将那份人之为人而羞于承认的小心思,用一座城的比喻淋漓地具化出来,让读者带笑地去读,细想又惊出一身冷汗。
我最近常抱怨自己写不出什么来了,读完一本书后的感触越来越少,与夜为伍时所思所想也越来越少,想法好像一只小船,生活的河流越通顺,就越难激起灵性的波动。两个月前的周末,再受不了持续的压抑,我骑上单车漫无目的地骑行了二十余公里,带回了微微僵直的双手,和一个被解压的心情,遗憾的是,我还是没什么想说的——我感受到了,可我不知道感受到了什么。
期末周一天十几小时的学习时间曾让我近乎崩溃,那时我想,只要过了这周,睡觉、唱歌、读书、运动,一切幸福之物便接踵而来了;可当周日下午合上试卷走出考场后,我只木讷地走回宿舍,那晚上我只记得所约之人改变了行程,其余的事都不记得了。一直到今天,已经快一周时间,天天早上七点便醒来,书看几页就不耐烦地合上,剧看一集便觉得无聊抛开,逛故宫两小时就走到出口,打球约不到人,谈天找不到人,插科打诨也没有了对象,每日所思只有三餐,真正成了个“关心粮食和蔬菜的人”。说来讽刺,我开始怀念考前有序的生活,最后的毛概考试俨然一方城墙,之前的我和现在的我,便分别是城内城外的人。
生活会让每个人都变成方鸿渐吗?我不知道,但我想每个人都至少有一瞬是方鸿渐,当你惊讶于自己变得沉默时,耐心再读《围城》,让你眉头紧锁的那段情节就是答案。
最近许多朋友都夸赞我的文风变得朴实起来,说这文字接了地气,便是佳作。其实我在任何阶段的写作都没有刻意为之,只是顺着感觉走罢了,思想从瑰丽转向平静,从丰富走向淡薄,不知是好是坏,但至少我看上去像个正常的人了。
现在脑袋空空的我,不去想哪个我才是最好的,不去想什么样的文字才是最好的,我不愿再把什么东西再变成我的城墙。
外面黑下来了,食堂的灯在向我致意。看着这篇四不像的“读后随笔”,我一下笑起来,什么古往今来,什么浪漫情怀,粮食和蔬菜才是最好的。
文:水立煜
编辑:水立煜
图源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