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每25天,有1个外卖员受伤你在使用

北京青春痘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news/a_9113049.html

最近大火的《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一文中有个数据:在上海,平均每2.5天,就有1个外卖骑手伤亡。

很多时候,外卖员是夹在老板和消费者之间的。催商家,要被骂。超过时间了,会被差评,要扣钱。

外卖骑手为了赚钱,就得多接单。多接单,意味着能多赚钱。但同时,也意味着要更快的与时间赛跑。

网络上关于“给外卖员多一点宽容”的呼声从来就没少过,但为什么,这个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甚至,愈演愈烈。

是消费者造成的吗?有一份调查显示,有很多用户在乎的并不是那一分,五分的时间,而更在乎商家的卫生问题,好不好吃。

那么,是平台造成的吗?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毕竟,系统在这里,骑手也可以少接单。所以,其实到底是谁造成的,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重要。重要的,是另一个问题。

科技究竟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是奴役了我们的生活?

风雨无阻的外卖骑手

说到外卖骑手的工作,就不得不说一个系统“智能化配送系统”。智能化接单,智能化配送。要求的是什么呢?在外卖这个行业,就是精准接单,准时送达。

在这个系统中,最重要的考核指标,就是时间。超时是要面临差评,罚款,甚至被淘汰的结果。

而时间指标,在算法优化下,变得越来越短。这当然是一个优势,也是商家可以用来大势宣传的噱头:用我们的系统下单,可享受极速送达。商家受益,消费者受益,但它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安全。而这个被忽视的指标,却要外卖员来承担。

跟三年前相比,年的平均送餐时长,已经减少了10分钟。这10分钟,是缩短了外卖员的配送速度换来的。

抄小路,闯红灯,逆行,系统为外卖员规划了一条条“最优线路”。超过了这个最优线路所匹配的时间,对不起,差评!扣钱!

外卖员

某些系统设置了多等5分钟,有消费者选择了,换来的是:外卖员先去送了其他客户的订单,最后才送我的订单。

还有些系统设置了“安全教育视频”,规定看完才可以顺利送单。有一名骑手为了赶着送单,随意停车看安全视频,结果被擦伤。

“智能化配送系统”,看起来智能,实际上却把外卖骑手送上了一条“想要赚钱,就得多送单,快送单”的路。

科技,智能,本应是改变我们生活的。但是不能一昧依靠算法,要照顾到社会底层的辛勤劳动的工作者。

奔波的外卖员脸上的汗水没有时间擦

机器会不会越来越智能,最终取代人类呢?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很多人都在讨论机器与人类的边界问题:机器会不会越来越智能,最终取代人类呢?就像《终结者》一样,所有的国防军事都要依靠机器来存储资料,计算更优化,但谁又知道,机器会不会有一天突然觉醒,来毁灭人类呢?

我们下载一个新的小程序,它需要我们的姓名,需要我们的电话号码。像配送系统这样的软件,还需要定位你的实际位置。还有一些支付软件,我们需要输入我们的证件号码,家庭住址,甚至还要摄入指纹,面容。

这些科技,不可否认,极大的丰富和方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也把我们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都一一交给了对方呢。

你在享受科技的同时,也在承担着科技带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最近正在看的一本书《大数据时代·信息围城》里面的一个故事:主人公周茵茹怀孕了之后,便下载并注册了一些关于孩子养育和教育的软件,还在一些母婴店和早教班里留下了自己和宝宝的月份信息。

后来宝宝还没生下来就夭折了,本就很伤心的周茵茹,却能时不时的收到一些商家寄来的小衣服或者一些产品的试用装。还会接到一些商家的电话,问她宝宝现在怎么样?要吃什么奶粉?还邀请她带着宝宝一起出来玩。

为什么周茵茹在宝宝夭折之后,并没有在那些系统上再更新自己和宝宝的信息,却还能不时的收到商家的“好意”呢?

可能当过妈妈的都知道,有一些软件,你输入什么时候怀孕,那些软件会自动给你算宝宝多大了,还会根据时间的推移不停的给你发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顺利生下宝宝的父母们自然是有大用处,但对于中途失去宝宝的周茵茹来说,却是睹物思人,雪上加霜。

忍无可忍的她最后只好找了一位数据分析师李零,一位大数据算法领域的大师。为她找出自己以前注册过的各种软件,注销或者加密。

而找出的结果令她大吃一惊,最早的一条是在十八年前。她为了参加一个比赛,在官方网站上注册了自己的信息。

科技的进步,原本是为人类服务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我们越来越发现:科技有时候,反而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烦恼。

大数据时代的发展,让我们无所遁形

科技的发明,原本是带来便利的,但无形之中,也令我们缺少了很多东西

电脑,手机的发明,让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广阔的世界。但我们好像,缺乏了一些快乐。一些小时候在田埂上奔跑的快乐,一些随意和家人聊天的快乐。

在智能化配送系统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卡通的骑手离我们越来越近的形象。而我们看不到路上的状况,看不到外面正下着大雨,路上有多少辆车。

诚然,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有了这许许多多的智能系统,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吃到美味的饭菜,也能不带一分钱就可以购物,甚至还可以提前消费,想买就买。

但同时,我也感到恐怖,《大数据时代·信息围城》中提到:根据大数据统计,一部手机里,通常装载了一个人最隐私的数据。不仅有日常通信记录、聊天记录、照片、视频等,还会监控你所有浏览过的网页、使用过的程序、去过的地方,最后再通过这些搜集来的数据,测算出行动地图、睡眠时间、健康状况和饮食喜好等结果。

所以我们经常可以感受到,比如我们就只是在网络上简单搜索了某一个东西。马上,你就会惊奇的发现,你在别的系统也可以看到你搜索的东西。并且,根据你的喜好,还会给你推荐一些配套的东西。

这就是大数据算法的魅力所在,但同时,是不是也是细思极恐,仿佛一双无形的眼睛在监视我们。

奴役人的永远都是不同的欲望和追求,引进了新的科技技术,创造了新的管理制度,却使得人与人之间更冰冷了。

工具是服务于人,与人便利的,现在我们反而让工具变成了束缚的开始。

现在的你,有没有感觉被各种各样的科技

现代生活遇到的种种麻烦,背后都有着科技的“功劳”

英国作家布莱德尔在《新黑暗时代》一书中写道:

手机方便了我们的生活,也方便了信息的泄露;GPS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有时也会把你带进沟里;“算法推荐”看似满足了我们的喜好,其实也在塑造着“信息茧房”。意思就是:科技改变生活,但同时,现代生活遇到的种种麻烦,背后都有着科技的“功劳”。

但是,回到文章最初的那个问题:到底是我们在使用科技,还是科技在奴役我们?

在我看来,我们用科技来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太依赖于科技,以至于在某些方面,科技反客为主了。

但我们,就可以让科技来背锅吗?科技的使用者是人,当然,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人着手。

技术创新的成果,是要造福人类,还是以伤害一部分人为代价?答案本身就不是A或B,而是在这两者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丹布朗在《本源》一书中提到:人类要有匹配科学的道德观。面对技术的双面性,不管是科技工作者,还是我们普通人,都需要给自己敲一个“警钟”,不用科技做坏事。

要“有度”的使用科技

想用某一个软件,我们无法不同意他的条款,因为不同意,我们就用不了。同样的,外卖员不同意外卖平台的规定,他就赚不到钱。

但软件是人开发的,规定是人定的。

设想一下,如果外卖员由于赶单受伤,或者闯红灯受罚的后果,由平台承担。那么,平台还会用算法算出“极速路线”来完成“极速送达”吗?

如果平台侵犯隐私,随意贩卖信息的惩罚足够大,还会有这么多骚扰电话吗?

一种科技,能够盛行,肯定是有它的便利之处的。但科技本身,是不会思想,不会有感情的,有感情的是我们人类。

科技本身是中性的,重要的是掌握科技的人如何运用它。任何野蛮生长的事物都有可能成为灾难,重要的是加强监管。

商业天然就是盈利的,这无可厚非。但也许我们可以多一点人性。数据是为消费者服务的,但服务者也本身应该受到保护。

如《大数据时代》书中所表达的:我们身在这个时代,避免不了会留下痕迹。了解他们,并尽量小心。

我是

瑾瑜与我,左手带娃右手,专注情感与育儿,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