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荣妈
早就听说了《围城》中有关对于婚姻的阐述,但一直没有认真的读这本书。恰好,这期读书会共读的就是钱钟书的这部作品。
杨绛说:“《围城》的主要内涵是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从婚姻是“围城”,到人生是“围城”,每个人都在不断的,企图冲进一个围城,接着又拼命地逃离,然后又冲进另一个围城,似乎存在着永恒的困惑和困境。
人生万事,处处是“围城”。
1、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江苏无锡人,一出生就由他伯父抱去抚养,因为伯父没有儿子。原名仰先,字哲良,因周岁“抓周”时,抓了一本书,因此取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钱”。
钱钟书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年两人订婚,年结婚并同船赴英国留学;年获得牛津大学学士学位后随妻子赴法国巴黎大学从事研究,女儿钱瑗出生;年秋同船回国。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的长篇小说,从年动笔,年完成,年出版,年重印。如同作者在序里所说,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省出时间来,才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钱钟书说,在这本书里,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有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他的妻子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里说,“他从自己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但组成故事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尽管某几个角色稍有真人的影子,事情都子虚乌有;某些情节略具真实,人物却全是捏造的。”
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钱钟书在文学,国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
2、围城无所不在,有的人想出来,有的人想进去
《围城》故事发生于到年代,讲述的是方鸿渐这个从中国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人,迫于家庭压力与同乡周家女子订亲。但在方鸿渐上大学期间,周氏患病早亡。准岳父周先生被方所写的唁电感动,便资助他出国求学。
然而,方鸿渐在欧洲游学期间,不理学业。为了给家人一个交待,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方鸿渐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却被鲍小姐欺骗了感情,并在下船之时分道扬镳。
到上海后,方鸿渐在已故未婚妻的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于此同时,方鸿渐获得了在船上遇到的大学同学苏文纨的青睐,但方鸿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最终方鸿渐与苏小姐、唐小姐二人感情终结,苏小姐嫁与诗人曹元朗。
苏文纨的倾心和方鸿渐的移情别恋,使他们演出了不少半真半假、女真男假的滑稽戏。这段感情既暴露了苏文纨官宦小姐矜持自负、自作多情、因而落得空对镜花水月的尴尬相,也暴露了方鸿渐纨绔子弟优柔寡断、不更世事而又玩世不恭的浮华相。
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生活好像故意跟他作对,老是与他自己的想法背道而驰:
他不想结婚,但父亲却塞给他一个老婆,却也因“祸”得福,有机会出国留学;
他不想什么学位,但在父亲和岳父的催促下,才买了一个假文凭充数;
他不爱对自己一片痴情的苏文纨,却爱上了温柔伶俐的唐晓芙,眼看就成了,却因为误会分了手。
3、写在最后:
正如《围城》中说的,“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局。”
“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千千万万的男男女女们前仆后继渴望冲进婚姻这座城堡,同时也有数不尽的人在进城后欲逃离。
《围城》中的方鸿渐,上半生不断的渴望冲进婚姻的“围城”,命运却一直跟他开玩笑,但究其原因还是在他自己身上,功利太多,算计太多,最终只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于我而言,无论是爱情,还是婚姻,信任是爱的基石,更是婚姻持久的法宝。坦诚地做自己,做更好的自己,才会遇见那个适合自己的人。
我是
荣妈育儿记,家有5岁男孩,分享育儿、读书、成长的故事,感谢你的喜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