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在当今这个大语文时代,很多家长和老师都普遍意识到阅读的重要性,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孩子读了很多书,为啥没有效率呢?是书籍选择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聊聊关于阅读这件事。
01书籍的分类
书是知识的载体,是思想和文化的汇集,“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面对如此之多的书,我们怎么选择呢?很多家长都给自己家的孩子买了很多校园类的书籍,这些真的好吗?
为了选择书籍,首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书籍的分类,从功能使用角度,书籍可以分为辞书,诗集,小说,专业书籍等等。我们也可以简单的将图书分为有温度的书和无温度的书。那什么样的书是有温度的书?什么样的书又是没有温度的书呢?我们说的温度是指书中的作者的主观态度,对于知识类书籍,反应的是经验,规律,常识等内容。
1、无温度的书
比如地理类、历史类、科普类的书,这里面没有作者的激扬澎湃,是冷冷的常识,科普,道理等,这类书就是没有温度的书。这类书是我们目前很多孩子不喜欢读的书,也是我强烈建议孩子去读的。
为什么一定要读这类书呢?
因为这类书是经过多年的先人经验所得,这类书才是直接给我们提供知识的书。比如了解了更多的地理知识,你才能知道为什么日本一直想要扩充本国的领土?为什么从美国到加拿大就像串门?为什么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成了唯一一个没有断代的国家?为什么伊拉克等国家常年爆发战争?......
知识的贫乏会约束我们的视野,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前段时间,公司一个同事在整理一个资料时问我,他说百家姓里面没有钱这个姓吧。这使我心中一惊,顿时感觉不知道说啥好。
钱这个姓氏,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在我国近现代的科学界、文学界、教育界、体育界等等都贡献了太多优秀的人才。数学界的奇才钱学森,中国导弹之父、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原子核物理学家钱三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主要奠基人和组织领导者之一;写出著名的小说《围城》的作者钱钟书,更留下“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这样富含哲理的名句。
阅读没有温度的书,可以让孩子的眼界更宽广,知识更丰富。
2、有温度的书
小说,趣谈,故事等带有很强的作者主观情绪,往往使读者肾上腺飙升,这类书就是典型的有温度的书。
记得前段时间我家娃在家看的书《哈利波特》系列时,常常一边看一边拍着大腿,对故事中的反面角色痛恨不已,对正面角色被陷害,被欺负而充满了同情和爱怜。
我们不能说这类书不能看,但是要怎么看?如果一个人在读一本书时完全被作者的情感所绑架,没有跳脱出来,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会发生很多的小孩学习动画片中的情节,模拟上吊,跳楼之类的事情了。
对于这类书,我们应该先从书的情感中走出来,客观的去评价这本书。首先这是一本科幻类的小说,小说中的内容都是虚构的,这一点很重要。那为什么这么吸引你呢?是不是因为作者的语言,作者对于人物、对于细节的描写非常到位,以至于在看书的同时,脑海中不断的浮现着画面。
所以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作者的这些语言描写,场景代入,人物心理描写等等是我们应该去思考和借鉴的。
如果能从小说的情感中跳脱出来,我觉得对于前段时间频频被提起的那些校园禁书《青铜葵花》《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等来说,也不是完全不能阅读。
我们应该培养的是孩子分辨是否的能力,而不是通过禁止读哪些书去保护他们,这样可能达到事与愿违的效果。
3、有声书
现在很多人听有声书,不太建议让孩子去听。因为这类有声书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概念,是按照说书的人他的主观意念加工出来的,我们很容易跟着他的情感去走。
02读书的目的
古人说,“开卷有益”,那什么是读书呢?怎么开卷呢?
我们要正确理解,不是说打开了书,就是有益,这句话是有一定的条件的。条件就是你为什么要看书?怎么去看书?
读书的目标
拿起一本书,首先我们要跟孩子一起设立一个目标。有了目标,才能让孩子更专注,更具体,更明确地去读书。当然,这个目标不要太具体,太功利。
举个例子:
你想让孩子读《三国演义》,可以设定这样一个目标,比如为什么会出现天下三方割据形式?曹操、刘备、孙权哪个更厉害,为什么?诸葛亮与司马懿谁更胜一筹?曹操在书中做过几首诗?
带着这样的目的去读书,可以让孩子在阅读时更加心情平静,另外这些目标没有带有太多的功利心,它虽然不是那么的具体,但是它却会给孩子带来实实在在的收获。
读书是艺术的再创造
我们常说一个成语,叫做“来龙去脉”,这个成语分为两部分,来龙是指要明白了解事情原委,去脉是指要经过思考应用到未来去。
这里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会,一本非常好看的小说,我们先读完了,后来被某个导演经过艺术创造在电影院播放了,你看完了感觉很别扭。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电影是哪个导演的再创造过程,不是你的再创造过程,你心目中的感觉与导演排出来的差别很大,这很正常。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有一千种理解。
因为读书是自己完成的,自己再创造的过程。这件事别人不能代劳。你从书中得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所以必须要有思想,有思考。
03为啥读书没有效率
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功利心太强,学习画画,就想让孩子成为梵高,学习钢琴,就像让孩子成为郎朗,让孩子看书就想让他写出好的作文来。
缺少延迟满足的能力
我们家长现在普遍缺少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有时候太过于着急,认为孩子已经读了很多书,为什么还不能写出好作文来?为什么写出来的文章还是这么平淡无奇?
这种情况我家也有相同的经历。我家娃从小看的书非常多,涉猎也比较广泛。但是每次写作文的时候,她都要用很长时间。为此我们还特意限制孩子读书的内容,让她只看有利于写作的书,但是效果还是一样。
后来我们也释然了,输入和输出不是成正比的。不是说看了一本书,孩子就能写作文了。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转化,而且需要不断地量的积累,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有质变。
为此,我们应该秉持一种延迟满足的心态,静待花开。
04提高阅读效率的方法
很多做事情总是要找一些技巧,捷径,比如说到阅读,就要什么快速阅读方法。前面说了读书这件事是一个思想再创造的过程,我不认为通过什么快速阅读方法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果非要一个方法,我现在隆重向大家推荐一个提高阅读效率的方式,叫做写读后感,做读书笔记。
演讲口才的训练,写作训练,阅读速度,阅读水平,阅读能力的训练,都要通过写作进行实质性的输出,因为你阅读的效果都会直接出现和浓缩在你笔下的每一个用词和造句。
写读后感做笔记是最有效的提高阅读的方法。
为什么呢?
字斟句酌的这个过程既是锻炼内在的逻辑,又是验证你对于所掌握的知识的理解水平,还是验证你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的表达水平。这三点,足以对你的阅读水平,产生实质性的帮助。
从去年开始,我家娃就坚持让她做读后感,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发现现在她的写作能力提升不少,至少不用每次熬夜到一两点了。
05写在最后
阅读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抛开太多的功利心,不要让孩子感受到压力和任务。用心去读,用心去思考。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同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选择书籍的时候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去引导,想办法创造更广泛的兴趣,这个很重要。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点观点,如有更多的方法和观点,欢迎留言讨论,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