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你想冲进什么围城

中科白癜风医院用疗效说话 https://m.39.net/disease/a_12820813.html

长长的寒假,因为疫情没有考完的期末考试,和开始进入准备阶段的考研之路。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这个有些许漫长的寒假。

于是从书架上拿下来《围城》,走入钱老先生给普罗大众造下的围城中,也进入每个人自己的围城中。

每个人都听过一句话,人生是围城,婚姻是围城,进了去,就被生存的种种烦愁包围。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

其实我在大一的时候就草草翻过几页《围城》,那时只觉索然无味,就没再读下去。

这个假期再读,从一个开头就觉得十分有趣,津津有味地看完了。只感:年少读不懂《围城》,读懂已是城中人。

看着方鸿渐的人生渐渐陷入晦暗,无比可惜又充满了无奈。

方鸿渐的未婚妻在他大四时过世,婚事不了了之,幸运的是前岳父资助他出国留学。但他虽在国外待了四年,辗转几个城市,进过很多大学,学了很多功课,却无一专长,只好买了一个假学位交代父亲和岳父。

最后“哲学的思维”告诉他“撒谎欺骗有时并非不道德”,从而让他心安理得起来。

留学归国后被大学同学苏文纨倾慕,但他却一心喜欢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却由于举止不当和其他误会,被唐晓芙拒绝了他的追求。

然后又阴差阳错被聘为一所国立大学的教授,后因能力不足以及在办公室斗争中处于下风而被辞退。

大学任教期间,结识了孙嘉柔,稀里糊涂地结了婚,又不堪忍受婚后生活的一地鸡毛。

最后,方鸿渐再次失业,妻子也与他闹翻回了娘家。

看着方鸿渐从意气风发的少年一步步走向平庸,将一把好牌打烂。不知是感慨方鸿渐还是感慨每个普通人。走向平庸真的是我们的最终结果吗?

细看方鸿渐,他有自己的底线,不作恶,行事为人端正,不蝇营狗苟,好像行在白昼。

他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每个普通人的缩影。我们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又极容易对他产生共情。

他还是一个被动的人,对待学业被动,兴趣颇广,心得全无,没有自己专攻的领域,蹉跎大好时光却一无所得;对待感情被动,心底里抗拒苏文纨地靠近,又被动地接受她的示好,还给自己找借口,是善意地服从她的独裁;对待挫折被动,几乎不会主动追求什么,改变什么,任由生活的狂澜将他裹挟并吞没。

甚至对于自己人生的控制权,他也极其被动地交了出去。

他将自己一切的不幸归功于坏运气,他坚持虚无主义,他读过很多书,因而使他轻易能够找到例子,为自己在任何事情上不反抗、不争取、不努力开脱。

方鸿渐还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家境殷实,见识广博,在那个动乱的年代,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下,他有留洋的经历。

这些稀有的得天独厚的优越,让他和身边人对于他有了不同寻常的期待。当理想与现实之间横亘着巨大的鸿沟时,他只有感慨“怀才不遇”这一条路可走。

既发现现实的残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更不甘心将自己从想象中的神坛上拉下来。

越挣扎越徒劳,越徒劳越感伤。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讽刺的从来都不是婚姻,而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我从高三到现在大三,对于人生的领悟,在我看来最有意义且将影响我一生的就是:与自己和解,与生活和解。

清楚自己能力的范围,直面自己的局限,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期望,在力所能及中让自己学会满足。

然后继续在自己的领域内深耕,也尝试突破局限,也感受失败和苦楚。

不向命运缴械投降,也不甘于平庸,只与命运握手言和。

最后用杨绛先生的一句话来作结: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

本文写于年2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8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