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①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②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③而无败者,奇正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⑤投卵者,虚实⑥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孙子兵法·兵势第五》
分数:分派人数,分担职责。指军队的组织与管理。
形名:原指事物的形体和名称,此处意为指挥得当,根据实际情况下达作战命令。
必受敌:一定会与敌战斗。指勇于与敌作战而不畏怯、不退缩。
奇正:奇,奇法,出人意料的创新方法;正,正法,常规的专业方法。
碫:磨刀石。
虚实:空虚和充实,指兵力多寡的部署。
孙子说:治理大部队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依靠的是合理的组织与管理;跟大敌作战就像跟小敌作战一样,依靠的是灵活高效的指挥;三军之众,可让他们勇于接敌而且不会失败,依靠的是奇法和正法的交互运用;兵锋所至,如同用碫石砸鸡蛋一样,依靠的是兵力虚实的巧妙调度。
大凡指挥作战,用正法与敌相持,而用奇法获胜。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智计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像日月一样循环往复,像四季一样交相更替。音乐不过角徵宫商羽五声,五声的变化,听之不尽;绘画不过青黄赤白黑五色,五色的变化,观之不尽;美食不过酸甘苦辛咸五味,五味的变化,尝之不尽;战势不过奇正二法,奇正的变化,不可穷尽。奇正相互转换,就像一个圆环一样,没有起点和终点,谁能穷尽它呢?
海浪滔滔本节孙子主讲“奇”、“正”,但奇正与分数、形名、虚实的关系密不可分,也可以说三者是奇正交互运用的三个前提条件。
“分数”即分级管理,是常规管理方法。军队的管理模式跟其它行业大体相同,每一级领导直接指挥的人一般不超过十人,管理效率高的只需对五六个人下达任务。像蒋委员长那样,作战任务直接下达到师、团,潜在管理对象多达数千,不能说明脑瓜子好使,精力旺盛,只能说明管理混乱。
“形名”即根据敌情变化调兵遣将。“形名”要以“分数”为基础,管理良好的部队,如臂指使,可以灵活调动。管理不善的部队,像个脑梗病人,各部分不听使唤,叫它攻,攻不上去;叫他撤,撤不下来;叫它跑步增援,它迟到两个半小时,这就不好玩了。
老电影《红日》里有两句经典台词,活画出了一支落后军队的状态:
“李军长,李军长,看在党国分上,拉兄弟一把吧!”
“张军长,张军长,请坚持最后五分钟!坚持最后五分钟!”
无论李军长、张军长还是他们的上司,都知道眼前该做什么,对下属发出的命令也正确,下属的执行也不能说不卖力,实在做不到,那就无可奈何了。
所以说,打好管理基础最重要,不能把希望都建立在临场发挥上。对任何组织来说,“没有英雄的个人,只有英雄的团队”,这是领导者、管理者们应该记住的信条。
孙子本篇,首先强调抓好组织、搞好管理、带好队伍。接下来的讨论,都建立在优良管理的基础上。所讲兵法主要适用于管理优良的军队,而不是说,无论队伍多烂,只要用上聪明的兵法,就能打胜仗。世上没有这样的兵法。或者说,抓管理本身就是兵法的一部分。
在战争年代,将未经充分训练的部队推上前线,是紧急状态下的无奈选择。这是用人命作为管理成本,不值得效法。唐玄宗强令哥舒翰带着二十万新兵蛋子去迎战如狼似虎的安史叛军,一仗下来只跑回去八千人,这是一个反兵法的深刻教训。
鸡蛋与石头本节孙子讲奇正,虽然推崇奇法,但强调的是奇正相生,交互运用。
正法是军队的专业技能,如部队操练、排兵布阵、修筑工事、武器使用、伤员救护等,广义的正法,包括粮草征集、运输、修桥补路等一切与军队作战有关的方法,狭义的正法是战场上指挥与作战的专业方法。
军事专家必然精通一整套正法,否则就不能称之为专家。一支优良部队必然经过了正法的反复打造,一摆出来,堂堂之阵,凛凛之威,一看就能打。
作战时,双方将领都懂正法,双方部队都训练有素。如果一方将领连正法都不知道,那就是个二把刀;一方官兵没有用正法训练好,就是一支不入流的部队,不用打已经输了。
一般来讲,打仗别指望遇上一个二哈将军、一支垃圾部队,敢锣对锣、鼓对鼓当面较量的,基本上是专业能力过关的将领和部队。
双方拼正法难分高下,所以要出奇制胜。用出人意料的方法,把敌人的专家打成傻瓜,把敌人的优良部队打成垃圾部队,这是兵法追求的目标。
打仗跟从事其他事业一样,要有创新头脑,创新才能出奇。出奇要以正法为基础,而不是像写小说一样,无知无畏,天马行空地瞎想。专业出众的人,往往创新能力更强。因为他分得清新旧,知道行业前沿动态,熟悉业内人士的思维模式,了解同行的工作进度,自然知道做哪些事平淡无奇,做哪些事超凡出众。
刘邦派韩信出征魏国时,听说魏军主将是柏直,马上放心了一半,说: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哪敌得过韩信!听说魏军骑将是冯敬、步将是项它,又放心了一半,认为比不过己方骑将灌婴、步将曹参。并由此料定,己方必胜。而事实上伐魏之战也打得特别顺利。刘邦能预知胜负,不是脑瓜子有多聪明,而是对业内情况了如指掌。这就叫专业!
飞流直下专业度不够的人,两眼一抹黑,连新旧都分不清,脑瓜里灵光一闪,蹦出一个点子,就以为是新点子,实际上早就被别人用烂了。
当然,战场上的出奇制胜不是以新旧为尚,关键在于让敌方意想不到。且不管新招旧招,打嬴就是好招。
下面不妨用实例来说明奇正的运用:
在汉高祖刘邦的军事集团中,论作战指挥能力,人们普遍推崇韩信。实际上,刘邦才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战术大师。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这个说法,但我这样说是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我统计了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史书所载的每一个战例,分析结果是:秦军与义军方面各有一个战术大师。
秦军方面的战术大师是章邯,自领兵出征起,先后溃灭义军约二百万。几个重大战役都是章邯亲自指挥的,一些较小的战役、战斗是其部下独立指挥的。如果不计算跟刘邦的交锋记录,秦军对义军作战的胜率在70%以上。有论史者认为秦军没落了,不再是那支扫平六国的秦军了。这一说法得不到数据的支持。秦军仍一如既往地训练有素,对正法的掌握远优于义军。大部分义军队伍只是义余水平,业余打专业,要用命来填。
义军方面的战术大师是刘邦,依据是下面这一组数据:
刘邦先后作战51次,累计胜44次,负7次,胜率约86%。其中对秦军作战48次,胜44次,负5次,胜率约89%。
义军成建制歼敌一军(一万二千人左右)以上的战役共九个,刘邦亲自指挥六个,参与二个,仅缺席一个巨鹿之战。
义军在关外累计歼敌约80万,刘邦所部歼敌40万以上(含联合作战);在关内歼敌20万左右,都是刘邦的功劳。
刘邦取得的战果也与胜率相当,一举收略梁地、河南、关中三大战略要地,收略城池二百余座。以微弱之兵,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千古罕见!所谓“韩信将兵,多多益善”,不符合效率与效益原则,用很少的人把大事办了,不是更好吗?韩信用三十万人取天下第二战略要地齐国,刘邦用五万人取天下第一战略要地关中,谁办事更花算?
在“鸿门宴”中,刘项尚未开战,范增为何敢断言“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上面的数据足以说明一切。
现在有一个问题:不仅范增,很多人认为刘邦有夺取天下的实力和意图。而他手握关中、河南、梁地三大战略要地,也掌握了争夺天下的最大资本。那他为什么不动手呢?不仅不动手,还将三大战略要地拱手相让,这是为什么呢?
风云变幻因为要讲组织原则。
刘邦上面坐着楚怀王等一大排领导,功劳再大,也要归功于“领导有方”。组织原则是最大的正法,大人物比任何人都讲组织原则,比任何人都讲正法,以正治国,以正治军。如果不讲正法,出奇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多大意义了。
后来,项羽将楚怀王杀了,将一班老领导干翻了,刘邦以“讨伐逆贼”的名义起兵,也符合正法。
正因为刘邦讲正法,所以带出了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他的出奇,也有了坚实基础。
刘邦起事之初,用出奇制胜的战术,接连打了几个漂亮仗。
第一仗,刘邦率主力攻占方与后,泗川郡监御史监平巧出奇计,带兵攻击刘邦的老家丰邑。这一招叫“攻敌之不得不救”,丰邑如果失守,刘邦一家老小都要当俘虏了。
刘邦提前接获情报,抢先赶到丰邑,跟丰邑守军合兵后,兵力在监平之上。按正法,他可以将人马摆出去,跟监平堂堂正正决战。但他的做法是先取守势,等监平来攻城,利用地形优势杀伤敌人。
监平不知道刘邦已经进城,以弱击强,连攻两天,发现攻不动,才意识不到,准备撤退。这时,刘邦率全伙人马杀出,将监平杀得大败而逃。
雄鹰捕猎监平逃到胡陵,刘邦跟踪而至,对胡陵实施了包围。
监平派人向驻兵薛城的泗川郡守求援。
刘邦料到监平会求援,而他只有数千兵,难以抵挡敌人的两面夹击。
怎样解决难题?刘邦想出了一个“围城打援”的计策:在胡陵虚张旗帜,虚立营帐,仅留少部人马留守营帐,主力趁夜潜出,在薛城西面设伏。
泗川郡守知道刘邦兵力不多,料想不到他竟能分兵设伏,毫无防备地进了伏击圈,结果被打得落花流水。
泗川郡守率败兵窜逃至鱼台。刘邦追击而至,斩了泗川郡守,全歼敌军,顺势攻占了鱼台。然后,刘邦又率主力回攻胡陵。监平见大势已去,就举城投降了。
在上述战例中,刘邦在丰邑隐强示弱,在胡陵隐弱示强,这跟孙膑减灶、虞诩增灶是一个道理,使敌不明虚实,产生错误判断。而奇兵设伏则是隐弱示强的连带成果。由此也可以看到,如果懂得奇正、虚实的变化,即使较小的部队,也可能打败较大的敌人,取得可观的战果。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