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伐武昌围城40天,守军弹尽粮绝后终开城

文/狟先森

当蒋介石被迫采用围城战夺取武昌后,就有意识地逐渐切断城内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先清除了两军交战范围内的一切商铺,再断掉了交通和通信,城内百姓生活日艰。迫于各界压力,双方打算议和,最终达成了有条件地让百姓出城的协定。

01百姓求议和

城里的饥荒情形逼迫着人们想方设法地去自救。当信件、电报还能发出去的时候,人们还能向外面的亲戚求援,让寄点东西过来。等到北伐军的封锁日严时,靠着邮寄粮食以存命的可能性也就没有了。

百姓不得不请求民间团体和商会向外界求援,让攻守双方在“暂停开战,拯救百姓”上达成共识。在开战将近两周后:

9月12日,湖北省城治安维持会委员长程明超写信给双方:

城内饮料将绝,食粮亦复缺乏。两军将领此时应先为地方居民恢复城内交通,如势不得不战,望先令城内居民一律避难,然后缓攻徐战。

图:孙传芳

围城将近一个月后:

9月26日,湖北旅沪同乡会会长刘长青给上海总商会会长傅筱庵打电报,希望能让孙传芳出面,派兵援救:

敢请电告军事双方,务请对于无辜人民,力主人道各加注意,设法救出,一面或密电孙元帅,于援兵将到之际,相机营救……

9月27日,上海总商会在《申报》上发出呼吁,希望孙传芳:

“俯念民困,不分畛域,转恳陈刘诸帅,允将居民放出城外,以便就食,而免饿毙。”

同时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向蒋介石施压

“武昌城内粮尽民毙,恳速和平解决,以从民意而保生命。”

9月29日,上海总商会再次在《申报》恳请蒋介石

“伏恳我公切念民困,全此孑遗,首解围城群黎民之厄,天下闻风,胥拜大德。”

02攻守双方坐上谈判桌

压力和主动权都转向北伐军这一边。最终,在新闻媒体和舆论的压力下,迎来了议和开城的曙光。

图:北伐时期的蒋介石

双方在民间团体的斡旋下终于肯坐在谈判桌上了。但是刚开始的几次谈判由于守军拒绝接受北伐军提出的“缴械改编”的建议而失败。10月初,守军已经弹尽粮绝,北伐军的围城策略达到效果,也构成了议和的契机。于是,武昌城内派学界前辈郭肇明同汉口绅商会商讨解决方案,最终达成一约定:

“约定开城的第一日开放文昌门与平湖门,让市民学生出城。”

从10月3日到6日,在各方的努力下,武昌城内共放出妇女小孩三万八千多人。等到10月7日,由于谈判破裂城门再度关闭。不过由于当时守城的河南将领吴俊卿选择投降,到10月10日凌晨,北伐军攻入武昌城内,宣告着持续四十天的围城战役结束。

03拆掉城墙

城打开了就害怕再关上了。对于刚经历过40天围城的百姓而言,城墙留下的满是凄惨的记忆。武昌各个团体呈请当局“定期拆城”,当局也接受了百姓的请求,拆了城墙。

但是迟迟不开城门造成无数人枉死的责任在谁?

年,当刘玉春在军事法庭上被问到这个问题时,他说“两军交战,苦害良民,不能罪在一方,唯有战败者死而已。”倒是说了实在话。

参考资料:

1、李宗仁口述,唐德刚著:《李宗仁回忆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版。

2、方方:《武昌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年版。

3、刘俊平:《北伐武昌围城时期的饥荒问题与难民处置》,《历史教学》,年第24期

4、张慧琴:《北伐时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武昌围城”经历》,《武汉文史资料》,年第6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