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幸拜读了钱钟书先生的作品《围城》,不仅让我因他炉火纯青的叙述语言而觉惊叹,更让我佩服他洞察人情世故并剖之于众的激情与勇气。于此,我去学习并挖掘了《围城》的新概念。
此处的《围城》是捆绑的枷锁,是无力的束缚,是匆匆人流无法挣脱的婚姻牢笼,是有一手本事却倍感无力的职业城堡。
囿于围城内的人想方设法来逃脱出去,阻于围城外的人却要头破血流挤进来。我这芸芸众生中的无名小卒开始咀嚼这本《围城》,竟理解了这芸芸众生中的无名荒唐。
“流言这东西,比流感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本书主人公方鸿渐自诩不凡,可在欧洲留学多年,却拿不出一个能登上台面的文凭,无奈之下购入美国的假文凭,却博得众人夸赞,方鸿渐在这惶惶恐恐中享受着人们的吹捧与肯定,可知他的梦是不安的。
这不仅体现出那段时期学术腐败的社会现实,还犀利地传达给读者心中一针有力的刺痛,给人以现实的警醒,去认识麻木的操作过程来看清复杂的社会。
方鸿渐的情感之路是窘迫的,人们虽口头说爱而不得是常态,可当真起来,刻骨铭心的痛楚会在心底无限蔓延,吞噬着你,最后将你爱一个人的能力毫无保留地收回。
方鸿渐便是这中了毒的人之一:短暂好感的鲍小姐只是出现又消失的过客,热情细腻的苏文纨奈何自己不心动,日思夜想的唐晓芙竟是有缘无分,他也没想到最终他选择的不是内心纯美的欢喜,也不是无动于衷的将就,而是爱与不爱之间徘徊的孙小姐。
没想到,在黑白之间,他选了灰色,于是那些羁绊与感情上的优柔寡断也都随着风飘散在地上。可,他又陷入了另一座围城,在反复的纠缠与折磨下,方鸿渐匆忙逃离,选择放弃。不可避免,他被这个社会揉搓成了哀伤的模样。
“话是空的,人是活的;不是人照着话做,是话跟着人变,假如说了一句话,就至死不变的照做,世界上就没有解约、反悔、道歉、离婚许多事了。”《围城》这本书中的这句话让我内心十分有感触。
起初,方鸿渐在朋友赵辛楣的的建议下去三闾大学工作,但他始终有一份真真切切的心,不擅长人情世故的狡猾和勾心斗角,不够圆滑世故,于是在别人齐声前进的脚步中被淘汰。
后来又在赵辛楣的举荐下去了上海的一家报馆工作,却又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失掉工作,当初意气风发,伶俐机灵的是他,后来落寞也可怜,过得浑浑噩噩的也是他。这个社会让他失去了生活的希望和远方的田野,给了他心平气和的无奈与毫无波澜的绝望,令人不断唏嘘。
钱钟书先生建议我们把忍受当作享受,灵魂可以自主亦可以自欺,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应该多一些清醒,知趣和忠于自己的情感能力,少一些雾里看花。
再者,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方鸿渐懦弱无能,自己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己盲目推敲,只能是从一座围城钻进另一座围城,这也是一种悲哀。他的局促反映了他的落魄,注定了他无药可救,这说明强制的懒散只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深渊,令人鄙夷和不屑。
“年龄是个自然历程里不能超越的事实,就像饮食男女、像死亡。”是的,正确把握好年龄时,它不仅会让你成长些许,更可以成为你生命历程沧桑见证的勋章。它不掌控,你不可僭越过分的权利,只要做到顺其自然,活得有生机就好。
整本书是以时间为基础铺写,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其中很多人随遇而安的迁就,孤独迷惘的漂泊,在一次次的无趣循环中,让人生出悲哀凄凉的感情,去一次次思量着钱钟书先生笔下这个恶毒泼辣的现实社会。
空疏的人情世故也是我们要警惕的,莫让追名逐利蒙蔽了本来清澈见底的双眼,莫让金钱地位掩盖了本来纯净美好的心灵。
我们生活的时期不是方鸿渐他们所处的时期,我们也不是方鸿渐等人,但我们的生活,事业和婚姻又何尝不是一座座围城,在不断往返之间寻找真实的自我。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从围城的板正外壳中跳脱出来,真正做到灵魂自主。我们目前正值青春最好时,风华正茂,如朝阳般生机勃勃,散发活力,生活需要注入甘甜的源泉,灵魂需要装备全新的动力,所以让我们保持清醒,去做该做的事情,挣脱颓唐,勇争灵魂自主吧!
文章最后,我想借用一句话来总结我的文字:“给高贵的灵魂找个住所,迷途知返是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