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物兄它不只是一部新时代的围城

-本文选自李洱《应物兄》读者见面会速记-

臧永清(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应物兄》是我们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近年来推出的最重要的一部作品。这部书出版以后,能够得到这么多评论家和读者的好评,我们也感到欣慰了。

我在这儿表示的是什么呢?借开这个会的机会,一会儿评论家们会多说作品本身,我要说的是,其实我们这部作品也向文学界、向读者再一次释放信号,人民文学出版社就是要出中国最好的当代文学作品,我们会用最大的努力把这些作品出好。外面也有人说,说你们现在已经出了不少优秀的当代文学作品了,我说我们不怕多,就是轻度垄断的话也没有什么。所以我想向大家透露一下我们现在的出版的一个心理。

另外,我们也希望全国的好作家多跟人文社联系,不要绕着走。因为我们现在在用市场化的方式推动纯文学、文学精品的出版,我想表个态:这本书的后续营销我们会做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大,让一部好作品得到文学界的普遍的接受和广大读者的喜爱,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应红(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谢谢臧永清社长。正像臧社长刚才讲到的,一部文学作品,一部文学精品,那确实是我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应物”,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李洱的这部长篇小说在座可能不少读者朋友和媒体界的朋友都知道了,他写了13年。实际上,后来也经常有人讲,写作的时间长和短并不能一定判断这部作品的真正的价值,当然是这样。但是,这样一部作品,现在摆在读者面前,我们可以看,它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接下来请著名的评论家王鸿生先生给大家分享一下他的阅读体验,谈谈《应物兄》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文学作品。

王鸿生(文学批评家):其实,上海已经开过一个研讨会,当时是《收获》杂志社在杂志上首发了作品以后,程永新先生委托我主持这个会。没有想到,我这个司仪根本是多余的,上海所有的作家、评论家、与会的30多个人争着抢话筒说话。有的人只读了一半,还没有完全读完。有的人刚刚匆匆忙忙地读完。有的评论家讲,很多年来的文学研讨会已经没有出现过这种互相争抢话筒的情况了,而且当场就干起来了,就吵起来了,观点不同就吵起来了。就这部书在读书界,尤其是在文学界、批评界引起的分享应该在今天来看还是初步的。

这地方我就要透个底。怎么说呢,就是讲一点幕后故事。因为我跟李洱先生应该说是特别好的朋友,并不因为他跟我的关系很好,因为原来在河南省文联工作的时候,我是年调回上海的,我在河南工作30年,原来是上海知青到了河南,留在了河南。在省文联研究室工作,后来到了河南省。我是从那儿调回上海,现在在同济大学工作。李洱是调到我们文学院去工作的,原来也教书。他从华师大毕业回了河南的时候,上海的朋友就把他托给了我,说他特别有才气,你得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