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极具讽刺意味的是,每一个打工人

挑一担夕阳:#书评观点#

关于《围城》这本书,每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感悟。这本被誉为《新儒林外史》的小说,时常带给人不同的感悟。钱钟书先生用他老辣、幽默、讽刺意味极足的笔触,将民国时代的国民生活,生动的展现而出。

很多书籍都给人以距离很远的感觉,让人在品味他人的生命历程时,无意识将自身代入。但这种联系是微弱的,如果没有身临其境,只靠臆想根本无法品味一本书中潜藏的经验与道理。

《围城》同样如此,如果不翻来覆去啃读多遍,很难发现生活中的大多数人,都是方鸿渐这一事实。

方鸿渐的人生与很多人不同,但其中蔓延而出的颓丧、有志难伸等种种意味,却与很多人相同。

他是个失败者,他的失败,从在国外不学无术,为蒙蔽亲人的双眼,不惜伪造学历来获得父母以及援助他留洋的岳父的认可便已注定。

假的终究是假的,学历可以伪造,能力却不能。无论是在岳父银行做着随便一个人都能做的工作,最终被岳父岳母扫地出门。还是去三闾大学教书,肚子里没几两墨水,失去价值后被校长随意打发,都是没有能力的明证。

那张所谓的“博士学历”,不仅没有让他获得应有的尊敬,反而在德不配位的前提下,让他受尽羞辱而不敢反抗。

《围城》由一张“假文凭”而起,以与妻子孙柔嘉的吵架落幕。通篇洋溢着两个大字“虚假”,整本书都在讲述因一张假文凭而崩溃的人生。

那张文凭对有能力的人来说是一张废纸,没能力的人才会视若珍宝。

方鸿渐没有意识到,他所在意的那张文凭,只会把他衬托的更加卑微。但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个真相,他总是为人生不顺心、遇到的各种糟糕事情找一个理由:只是运气不好而已。

而不是寻找到那贯彻他人生的“虚假”二字,勇敢面对现实且加以改变。

几乎每个人都像方鸿渐这样,善于为人生中的错误、不甘和得不到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哀怨人生不幸、感慨命运不公,却从不会去想,自己是否曾真正付出。

书外的人能看到隐藏在方鸿渐人生中的虚假,但他本人却无法看清。那张花钱买来的假文凭,也代表着不曾付出后的希望得到。

他的悲哀不是人生过于颓丧,而是把那张文凭看作是真的,进而想要得到和文凭相匹配的人生,却从不敢面对自己不想付出,却要求回报的事实。

早安,打工人

早安

早安,打工人

最近爆火的“打工人”梗,让人不得不面对一个不想面对的事实:每一个人都是“打工人”,人们难以摆脱打工的命运。

而我想说:“每一个人都是方鸿渐,但每一个人要比方鸿渐幸运的多。方鸿渐不敢去面对真实,活在虚假中,而我们却早已认清现实,看到人生最真实的一面。”

“打工人”这个词汇的出现,让一切努力没了继续的意义,所坚持的不过是活下去的本能,这会让人感觉到绝望,感觉一切努力没有丝毫意义。

但种种负能量的出现,不过是主观上的自我欺骗。如果“打工人”所代表的的真的是人们心中所想的含义,那么从人类出现至今,一切没有任何意义。

“打工人”本身就与实现自我意义,找到人生价值的理念相悖。如果人们所想的打工人的含义成立,那么就需要否决历史曾出现过的所有人的人生,以及他们存在的价值、意义。

不要被主观所迷惑,而要思考“打工”的意义。“打工人”梗的出现代表社会的一次认知层面的突破且是积极向上的,这本身就代表在社会生存的人们,更需要知晓“打工”的真正意义。

我们在为谁“打工”?不是老板,不是他人,而是为自己打工。

这不在于别人怎么看,只在于我们如何想。如果选择方鸿渐的人生方式,把自我人生和他的人生真正重合,那么打工所存在的意义便是生存,充满绝望。

一样的没有能力,一样活在抱怨和虚假中,一生都无法脱身而出,始终活在他人阴影下。

而如果能够正视人生磨难,在不断提升能力之余,让自己有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从而实现人生意义和价值,那么“打工”便是在为自己“打工”,打工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们在清醒、理智的前提下,实现自我意义。

“打工人”梗的出现永远无法证明当代年轻人对人生的绝望和现实的颓废。

自认为看破世间一切的人,实则却是被主观所迷惑,为人生的困苦和不甘找一个说服力极强的借口,却始终不敢面对德不配位的本质。

“打工人”梗的出现,是正确认知自我的一个契机,也是让人更加颓废的理由。在有的人眼里,它是一种实现人生理想的工具,在“为自己打工”的心理状态下,更加热情、乐观的为自己而活。

而在有的人眼里,它并不是一种幽默的自嘲,只是掩饰失败的道具。以“无论做些什么都是为他人打工”的理由,进一步深陷在虚假中。以看破世间一切的姿态,嘲讽着每一个努力、不断付出的同龄人。

每一个人都应该问自己:我在为谁打工?

以理智、客观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便会发现“打工”只是为了自己,并不是他人。

每一个人都是“打工人”,包括老板等领导阶层,他们是为了自己打工,而我们同样是为了自己打工。

尽管物质上有所差距,但本质却相同,但都是为了人生理想的实现,为了在能力不断提高、眼界逐渐开阔后,找到自我价值所在。

这便是“打工人”真正的意义,没有身份、物质之分,只有如何去面对。

我们每一个人都拒绝活成“方鸿渐”,但很多人却在不知不觉间成为了“方鸿渐”,这是最大的讽刺,又是从不停歇的轮回。

方鸿渐自命不凡,认为可以做到一切,但现实总会给他沉痛打击。他抱怨人生不公,认为自己应有更好的未来,但拿着那张假文凭整日活在虚假中。

这与“打工人”不谋而合,都是陷入颓废、不想努力的状态中,进而更好贯彻“打工人”的表面意义。深切感受到“打工人”表面存在的看破一切的超然眼光,陷入一个又一个不愿站起的轮回。

一切理由都无法掩盖不曾努力,只要回报的真相。“打工人”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认清这个词汇背后隐藏的价值,而不是主动陷入主观带给人们的表面幻境中,找到不再努力的理由。

书籍存在的意义不是让读者在书中找到自我,然后通过别人的一生看到自己的未来,进而产生自嘲的情绪。

而是真正理解每一个书中的“我”为何会失败,为何会产生各种各样抱怨的原因,从而在自己的人生中,加以改变,避免真正和书中的“我”重合。

《围城》的意义也在于此,有人说这是一部婚姻百科全书,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到身处婚姻中的自身。但别忘记,这同时是一部被称为《新儒林外史》的讽刺小说,如果真正和书中的“我”重合而不加以改变,只知一味抱怨,自嘲,那么便是最大的讽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