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好,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我想杨绛先生的这句话大概已对“围城”作了其两种含义的解释。虽然已是第二次读这部作品,但是对其本书所表达的含义还是一知半解,或许岁月会让我们去经历,也终会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围城》是一部描写某一个时代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与《儒林外史》同俱讽刺效果。全书以方鸿渐为主线,贯穿各类人物,结构严谨,布局精妙。在对各类人物刻画之时,有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每一个人物出场之前,必然先对其外貌特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栩栩如生,为读者制造悬念感。
我非常不喜欢男主方鸿渐,明明是一个懦弱的人,这明明不喜欢对方,却偏要去招惹,始终不表明自己的立场,在苏文纨和唐晓芙之间使自己痛苦不堪。其实方鸿渐曾真正爱过的人是唐晓芙。但是唐晓芙的个性太强,过份的追求完美的爱情,且又坚持原则的人,她说:“我爱的人,我要占据他的全部生命,在遇见我之前,没有过去,留着空白等我”。注定二人的结局必定不会圆满。对于孙柔嘉和方鸿渐最终走在一起,二人的爱情好似并没有什么阳春白雪的浪漫,便顺理成章地步入了婚姻的围城。方鸿渐说,结了婚以后好似变了一个人。恋爱时我们只展现我们的全部优点,而婚姻恰恰是叫人缺点暴露的镜子。方鸿渐与孙柔嘉在婚前还存有那种爱情的美好,而婚后的二人争吵不断,争吵之后又不得不彼此退让,不得不继续面对那些生生活中琐屑的烦恼。曾经那么希冀爱情的美好,而如今却只想吃一顿饱饭,一个温暖的安身之所便已满足,这是一种悲哀与无奈,也许他们的爱情与婚姻是也很多人的缩影。
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是出自《围城》中的一句话。这句话不仅是在形容婚姻,更是在描写每个人心中的欲望。
大家都觉得“围城”这个比喻只是说婚姻,却忽略了小说中提到的“婚姻如此,职业也是如此”你是否在某个时刻对于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幻想如果曾经做了另一个选择,一切是否会不一样?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也像《围城》里的方渐鸿,从学生时代到婚姻时代,不断地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但他缺乏承担精神,以为逃离,一切问题就解决了。而现在的离婚率这么高,我们也是不是这样,想着结束一段痛苦的婚姻,重新开始一段新生活,本来憧憬着会更美好的,结果,不过是进入另一座围城当中,不过是另一次重复,再经历一次同样的痛苦。我们往往羡慕别人拥有的,却对自己拥有的视而不见,可能你所羡慕的别人的幸福,在当事人那里也许是一种痛苦,而你所羡慕的,自己所拥有的,却正在被别人偷偷羡慕。钱老先生把人心揣摩得太细了,恋爱中人的心理女人的勾心斗角,对于知识分子嘴脸的刻画更是入木三分。书中讽刺知识分子:不受教育的人,因为不识字,上人的当,受教育的人,因为识了字,上印刷品的当。如果说鲁迅的文字是一把锋利的匕首,一针见血,给人一种鲜血淋漓的感觉;那么《围城》的作者钱钟书用的是尖锐的长针,乍看之下,对患部没什么用,但像针灸似地对准部位刺下,刺得深,刺得狠,刺得透,一疼之后便觉舒畅无比。关于“工作”的情节在书中占了一半篇幅。为什么说男人会觉得这本书伟大,因为他们一生追求的两件事——爱情和事业——都在《围城》里得到了印证。对于工作这座“围城”,我们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心理,在一个岗位上待久了,想换个部门,换个岗位,换来换去,发现还不是一样,一样面对无法调解的人际关系,一样面对无法逃离的责任。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面对“围城”,除非你愿意自我逃避,否则只能正视自己的人性弱点,放下身段或面子,时刻保持警醒与改进。《围城》浅显可看的调侃婚姻和生活;《围城》深奥处,可看出人生观和处世哲学。正如夏先生评价:《围城》或许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大抵便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