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 http://www.xftobacco.com/zzbb/m/係榆|文《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公认译文:天地没有偏爱,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让它们自然生长;圣人没有偏爱,将人民当作刍狗对待,让他们自然繁衍生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无为。天地是不讲仁的,他只讲道,他对待万物的态度都是一样的,顺应天道的就会繁荣昌盛,不顺应天道就会像刍狗一样用完后就践踏。同样的道理,圣人治理国家也不能讲仁,只讲道,顺应道的人就发展得好,不顺应道的人就会灭亡,圣人不应对他们怀有仁慈之心,要像对待刍狗一样抛弃他们。仁就是维护帮助的意思,如果圣人治理国家时讲仁,今儿这么讲,明儿那么讲,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矛盾更多,还不如守住道,对老百姓一视同仁,让他们自生自灭。老子认为,天地之间充斥着道,就像一个风箱一样,里边虽然是空虚的,但你越动里边的东西就越多,你不动它,它也就风平浪静了。如果一个统治者,不是守道,而行仁政,今儿维护这个,明儿又维护那个,政令繁多,那麻烦事儿就会像风箱里的风,你越鼓捣越多。纵观先秦时期的思想家,虽然他们都没有提出法制的概念,但他们都对维护政令的相对统一性推崇备至。老子说的圣人治国守道,以百姓为刍狗,也有不徇私枉法的意思,可以看作是原始的法治思想也不为过。老子的书中虽然有很多骂圣人之智和不尚贤的论述,但在本章和接下来的章节中老子又颂扬了圣人用道和德治国,这也印证了我前面的说法,老子的骂并非真骂,而是为了能把道讲清楚,为了突出道的功效,仅此而已,切不可机械执拗地看问题。有些人甚至把第一句话解释成:天地是凶恶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就说天地只遵守弱肉强食的规律,圣人其实内心也是凶恶不仁的,只不过说一套做一套罢了。我觉得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老子只是在讲道法自然,天地守的是道,违背道的事物才会被抛弃,圣人守的也是道,而不是守恶,违背道的百姓才会被抛弃。儒家是讲爱的,仁本身就有爱的意思,而在老子看来,天地对万物是没有恩的,他只是在依道做事,对待万物像对待刍狗一样;圣人对百姓也是没有恩的,他也是在依照道去做事,对待百姓像对待刍狗一样。在道家看来,感恩和行仁爱都是很可笑的事情,你也不需要感恩,你只需要依照道去做事,大家都会好。这很像我们现在的工作中,有时候是讲只原则不讲感情的,我对你有了什么好处也不需要你感恩我,因为我都是在按照原则办事儿,我也希望你按照原则办事儿,不要把它们扯到感情上。这种非感情的原则关系,跟我们当代工作关系中的某些东西,难道不是很契合吗?我不由得感叹!老子的思想过了两千年依旧很先进,依旧很现代化。《道德经》第六章:原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pìn),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公认译文:虚空神秘的“道”,是永恒存在不会消亡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的生育之门是万物的根源。“道”绵绵不绝、若隐若现地存在着,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讲“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和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把神秘莫名的“道”喻之为母性动物的生殖器官,是非常贴切地描述了无所不能的,生育着万物的“道”的特性。这一章跟第四章对“道”的描述差不多,说道是生万物之源泉,但又空虚如无物。我想说的是,道的这个特征,跟系统的特征是多么地相似。系统其实就是一个由一系列的要素和物质围城的一个空心的圆圈,看不见摸不着的内在规律也就是道才是它的灵魂,控制着这个系统的整个特征,它似有似无,顺应它系统就运行良好,不顺应它,越动麻烦就会被源源不断地制造出来。所以,用系统观去解读道是最合适不过的了。道德经全集正版全套书原文注校释解读淘宝¥41.2¥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