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杨绛先生在她跟钱钟书先生的婚姻中,是万能的。没雇佣人的时候,洗衣做饭是她,买菜修东西也是她。
杨绛先生,是女先生,是女强人,是贤妻良母,也是时代才女。她以一己之力,在战乱的年代,在动荡的年代,成为一个家庭的核心骨,为钱先生为女儿撑起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家。
《围城》巨作创作的历史背景
钱钟书先生一九四四年动笔写《围城》,一九四六年完成。
期间,正是他们夫妇生活困顿的时候。
当时,上海沦陷,杨绛所在的学校停办,她暂代家庭教师,在小学代课,业余创作话剧。
钱钟书陷落上海后没有工作,杨绛先生的父亲把自己在震旦女子文理学院授课的工作让给他,他们就在上海艰苦度日。
有一次,杨绛夫妇一起看杨绛编写的话剧上演,回家后钱钟书说“想写一部长篇小说!”。
杨绛非常支持,催他快写。
《围城》巨作创作时的家庭环境
《围城》写作的时候,恰好杨绛家里的女佣家乡生活好转,跟杨绛说要回家。
杨绛没有勉强她,也不另觅女佣,只是自己把女佣的工作兼任了。
你能想象吗?我们眼中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杨绛先生,能够妙笔生花的杨绛先生,在那个时候居然化身万能主妇,干起了劈柴生火烧饭洗衣等等营生。
因为杨绛出身较好,从小没做过这些事情,作为外行的杨绛,“经常给煤烟染成花脸,或熏得满眼是泪,或给滚油烫出泡来,或切破手指。”
可是怎么办呢,杨绛先生急切要看钱钟书写的《围城》,为了这精神食粮,即便做灶下婢,杨绛先生也心甘情愿,为了跟爱人钱钟书先生长相厮守共话西厢,再艰苦的生活,她也甘之若饴。
《围城》是小说,是创作,不是传记
杨绛先生,在上海沦陷期间,陪同钱钟书先生苦中作乐,积极创作,对于《围城》的创作初衷及背景最为熟悉,最有发言权。
她说:《围城》只是小说,是创作而不是传记。
钱钟书先生在创作《围城》的时候,从他熟悉的时代、熟悉的地方、熟悉的社会阶层取材。
至于小说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全属虚构。或许其中的几个角色有点真人的影子,事情却子虚乌有;有些情节比较真实,人物却均为捏造。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不是生活。
杨绛认为,小说里“捏造的事丰富得很,实事尽可抛开,而且实事也挤不进这个捏造的世界。”所以,大家大可不必着急地对号入座。
#图文优选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