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就像一个模具,要么塑造它,要么被它塑造。
方鸿渐的妻子孙柔嘉是个接受新教育,有工作的独立女性,可方家却是个思想传统的旧家庭。
新旧对立、水火难容。在激烈的碰撞中,孙柔嘉开始了她的婚姻历险记。
《围城》剧照01
对一个女人最大的恶意,就是败坏她的名声。
孙柔嘉还未到婆家,她就已经成了方家人口中的“坏女人”。那时,方鸿渐和孙柔嘉还在香港。方鸿渐写信回家,告诉家人他们要在香港结婚,请父亲给他寄些钱。
“方老太太怪柔嘉引诱儿子,遯翁也对自由恋爱和新式女人发表了不恭敬的意见。”
这就很奇怪了。提前结婚,孙柔嘉本来就不同意,是方鸿渐一直坚持。可在方鸿渐的父母眼里,这一切都成了孙柔嘉的不是了。他们没有任何凭据,就断定是柔嘉引诱的方鸿渐。
当然了,捕风捉影、凭空捏造、暗中诋毁的并不只有他们。
方鸿渐在家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兄弟,皆已成家。他的两个弟媳妇素日不和,但是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她们却团结得很。她们很快就得出了一致的结论:孙柔嘉这么着急结婚,一定是怀孕了。
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和高傲,她们都瞧不起孙柔嘉。三奶奶说自己是方家明媒正娶的,现在要叫“这种女人”大嫂,她真不甘心。二奶奶也不示弱,她说她家的姊妹结婚前多么正经干净,就是订了婚,也不和未婚夫通信的。
孙柔嘉并不知道,所谓的恋爱自由,在婆家人眼里不过是她自轻自贱的借口。
《围城》剧照02
她要经济独立,公婆却让她辞掉工作,照顾好家。
孙柔嘉第一次去方家,公婆就对她提出了一些要求。其一,是要她照顾好方鸿渐。其二,是劝她不要出去做事,把家管好即可。他们的愿望固然是好的,让柔嘉安心做个少奶奶。可他们只顾给儿媳妇提要求,却从不考虑现实情况。
柔嘉是个很理智的人。她知道,自己是个大学生,在家相夫教子未免太不值当。再者,方家如今并无什么家底,方鸿渐刚回来还没找到工作,她根本不能指望别人来养她。
她的姑父姑母帮她在厂里人事科找了份工作。
方鸿渐的父母仍不赞成她出去做事。首先,他们完全不相信儿媳妇的挣钱能力。方老太太说:“她一个月会赚多少钱!管管家事,这几个钱从柴米油盐上全省下来了。”其次,当他们得知儿媳妇赚的比儿子多时,他们又害怕担心儿子会怕老婆,不能“振作乾纲”。
旧社会要求女人服从。《浮生六记》里的陈芸就吃过服从的苦。公公向朋友吐槽自己的儿子不孝顺,也不知道在家乡找个人来服侍自己。她丈夫知道后,因为自己不在家,就让她给公公物色个小妾。她想做个孝顺的儿媳妇,做个听话的妻子,可到头来,却把婆婆给得罪了。
孙柔嘉是有主见的,她索性谁的话都不听,不讨好任何人,只做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
《围城》剧照03
方家是旧家庭,自然有很多礼节。
这些礼节中,有孙柔嘉不愿遵从的。比如要给过往的祖先下跪,她不愿意,就鞠躬来代替。有她不知道,方鸿渐也忘记告诉她的。比如第一次去婆家,应该要给孩子见面礼,可她全然不知道,也就没给。有的礼节,连方鸿渐都不清楚。比如他们应该向方老太太和遯翁行跪拜礼的。但因方鸿渐不知道,所也就没行礼。
这样疏于礼节,自然给方家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更令孙柔嘉厌烦的是,只要有亲戚说没见过孙柔嘉,方鸿渐父母就立刻打电话让她去方家,不管她愿不愿意,也不管她有没有时间。柔嘉没办法,实在躲不过去时,她就只好遵命。
听话,其实是一种忍耐。可为什么偏要让儿媳妇忍?在《双面胶》原著中,蔡大姐说:
这个男人如果是你珍视的,你就只有改变自己来适应那潭池水。他们的模式已经形成了,是你打破了这种平衡。你只有以礼相待,表现出你进入这个家庭的诚意,才能在以后有机会改变。”
蔡大姐的这种想法似乎是在妥协,可现实就是如此,要彻底改变一家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围城》剧照04
民国时期,徐枕亚有一篇小说《短命花》,讲的是接受新教育的女性,在自由恋爱后,嫁入旧家庭,难以被婆婆接纳,最终离开丈夫,不愿再回婆家。她说:
虽有慈父慈母佳儿佳妇,尚因思想之不开通,性情之不投契,而冰炭焉,而仇雠焉,从知其然,则谋女子教育之普及为不可缓也。”
由此可见,新旧思想的冲突,是很多女性婚后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就像《双面胶》中,丽娟和公婆的思想观念就完全不同。丽娟是大学毕业生,崇尚男女平等。而她公婆满脑子还是那种男尊女卑的观念。
当遇到这种问题该怎么办呢?我觉得像孙柔嘉那么做就可以。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要有主见,该工作就工作。长辈劝她不工作,她就“阳奉阴违”。和婆家实在有什么矛盾,就和丈夫沟通。
钱钟书与杨绛05
《围城》中的婚姻问题完全是现代式的。就像李国新在《论〈围城〉中方鸿渐与孙柔嘉婚姻的‘现代性’》一文中指出的:
方鸿渐孙柔嘉的爱情与婚姻的‘现代性’,意义非常深刻,因为它反映了现代婚姻所固有的病症,一种是新文明对整个社会大环境落后的不适应症,一种是新道德对传统道德的缺憾症。”
虽然《围城》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方鸿渐和孙柔嘉面临的婚姻问题,在我们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也像孙柔嘉一样,虽接受了些新的思想,仍需要与婆家人进行思想上的磨合。
以前我读这本书,没什么特别的感受。如今再读,才明白孙柔嘉的悲哀。她读书、工作、自由恋爱,却成了婆家人嫌弃她的理由。可这并不是她的错,是社会变化太快了,新旧思想之间的壁垒太过森严。
结婚是两家人的事。婚前了解清楚对方家的思想观念和性情特点,总比婚后痛苦地磨合要好。如果婚前疏于了解,那婚后最好像孙柔嘉那样,有自己的主见,不为了讨好别人,一味改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