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著名的学者、文学泰斗。先后任文学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他所的《写在人生边上》、《人兽·鬼》、《围城》、《管锥篇》、《谈艺录》等,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
一、江南才俊
自古江南才子多,太湖之滨的无锡,山青水绿,钟灵毓秀,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锦心绣口的人才。
钱钟书故乡——无锡
钱钟书诞生在无锡城区七尺场的钱氏家族,钱氏是无锡当地的望族,名人辈出,为五代十国吴越王钱镠之后。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是一位饱读诗书,国学深厚的学者,在当地颇有名望,他为人刚正,曾参与过辛亥革命,后从事教育,先后在无锡竞志女学(无锡东林中学前身)、县立第一中学(无锡市一中前身)、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无锡师范学校前身)、上海圣约翰大学(中国第一所现代高等教会学府,现位于华东政法大学)、清华大学、无锡国学专科学校(与东吴大学合并为苏州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执教。
由于钱钟书的伯父没有儿子,按惯例被过继给了伯父。出生当天,恰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伯父便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等到周岁抓周时,钱钟书抓到一本书,祖父、伯父和父亲都非常高兴,于是给他取名“钟书”——“钟”意为钟情、钟爱,钱钟书的名字隐隐暗示了他以后的人生:钟书。
聪明敏慧的钱钟书,自小在父亲教育影响下,攻读诗书,10岁进无锡东林小学,14岁进苏州桃坞中学,后转入无锡辅仁中学。他上中学的时候,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在全校中文、英文竞赛中,他总是名列前茅,使众多的高年级同学和老师惊叹折服。尤其在无锡辅仁中学读书的时候,学习更加勤奋,除课堂教材外,还读了大量的中外书籍。他做作文不需翻书,找资料、查字典,总能落笔成文,一气呵成。
年轻时的钱钟书
钱钟书小时候对数、理、化等课程,一直不感兴趣,常常受到父亲的训斥和挨打。后来,父亲见他能博览群书,很有文学天赋,便索性因势利导,开始教他写书信,由口授到代笔,由代笔到代写文章。父亲见了暗暗惊喜,认为此儿今后定非平庸之辈。有一次,族里前辈、国学大师钱穆为出版专著《国学概念》,特向他父亲钱基博征序。父亲为了培养钟书,让他代笔,并嘱他一定要慎重对待。钟书沉思一会后,提笔一挥而成。这篇序文经他父亲仔细推敲多遍,竟无一字改动,最后将原文交给钱穆,连商务印书馆的人都未察觉此文出自一个十七八岁的中学生之手。
二、破格考入清华大学
年,中学毕业后的钱钟书,立志报考大学,但他的数学只考了15分!爱才的清华大学校长罗家伦见他英文和语文的成绩特优,以“国文特优,英文满分”将他破格录取,他的总分在正式录取的名男生中,位列57。后来,钱钟书成了清华园有名的“龙虎驹”三杰、外文学三杰和清华三才子之一。
清华大学
入学不久,钱钟书以博学强记名满校园,在校四年期间,人人都说他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凡是他看过的书,他基本都能记住。当时的清华人都以他为榜样,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