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一部公认的纯属文学所独有的作品,从艺术形态的特定范畴看,似平只有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才可类比,但阿Q自舞台到屏幕,虽费力不少,而观赏者总不能如读小说一般产生一种会心地玩味,仿佛一见了真的、十分象的阿Q,却隔膜生疏起来。
如今,《围城》已问世很多年了,并且得到了影视界、文学界和众多观众的一致好评和公认。因为电视剧《围城)在策划性、,丰富性、深刻性等方面取得了和原著不相背离、可以相通、自有特色的艺术境地。原著自然是文学佳作,任何改编都无法替换,而看了这部电视剧后,多少能从电视艺术语言的角度领略原著的神采和风韵,是一种延伸、补充、发现,对原著有很大的普及作用,应该说是一项新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的创造。
《围城》原著诞生于40年代中期,一份大型文艺杂志首先刊登出版,很多读过这一书的人都会被文中俏皮、幽默、锋利的语言所吸引。它既有中国古典传统小说《儒林外史》的优长,又融合了英国大师作品的特点,中西交汇,自成一家。当然,照搬原著是不可能的,所以编导们首先从形形色色的特定人际关系来表达这种微妙的语言色彩。如主人公方鸿渐(陈道明饰)和赵辛楣的关系,他们都卷入了和女博士苏文纨的恋爱纠葛中,既是朋友又是情敌;既是谦谦君子,又是各怀鬼胎。那个苏文纨更是周旋于不同男士之间,以赢得爱情游戏中的愉快。正是这种三角,以及后来那名“洋诗人”、雅号“四喜丸子”的曹元朗的进入而成为四角关系中,创作者运用了旁白、自白、对话等语言艺术手段,展示了形形色色不同类型人物间的微妙关系。特别是方鸿渐,由于演员陈道明很出色细微地把握了他在各类人物之间的处世态度,的确传达出了几乎唯有阅读文学作品才会有的极微妙、耐人寻味的艺术感受。
又如方鸿渐一伙到了边远的三闾大学后,其中种种人际关系不仅错综复杂、矛盾重重,而且更是有旧中国洋土混杂的知识分子圈的微妙特点。方本身是个买了国外假文凭以哄人的假博士,三闾学校韩学愈居然也和方是同一冒牌大学的假博士,还娶了个国籍也是假的洋太太,居然脸不变心不跳,比真博士还要神气几分。这里,演员的表演颇有分寸,毫不追求那种讽刺挖苦的表面效果,这是比较成功的。
电视剧《围城》能够成功,还有一个很大原因在于人物内心世界的丰富性。全书以城为喻,将人生比作“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的一种怪圈,是很深刻的,而且这一主题表现的不玄妙苦混,而是以具象为主、语言为轴,更用旧钟等象征物、多方面、多层次地表现了主题,这是相当成功的一种新的艺术现象。出演《围城》对于陈道明而言,是一个重要转折。不仅他因为入木三分的方鸿渐而家喻户晓,更因出演这部优秀的文人小说,而与钱钟书结识,并由此对演员和影视圈有了重新认识。因为《围城》,全国的电视观众认识了陈道明,《围城》也成为了陈道明早期电视艺术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