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欢颜北大首映,北大批评家周末

年7月16日下午,“北大首映”暨“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第59期——“电视剧《欢颜》北大超前观影会”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李莹厅成功举办。活动由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办,旨在发扬北大红色传统,沟通产学研,介绍优秀影视作品及主创走进北大,推动中国优秀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宣传。出席活动的嘉宾有: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张颐武;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北大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旭光;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专委会秘书长戴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唐金楠;电视剧《欢颜》编剧、导演徐兵;主演董子健等。(图:活动现场)继年初的现象级网剧《漫长的季节》之后,腾讯视频“X剧场”近日上线了第二部精品短剧《欢颜》。剧集由拥有《红色》《新世界》等多部热门作品的徐兵编剧并执导,董子健、张译、张鲁一、廖凡等多位实力派演员主演。作品讲述了21岁的徐天秉承父辈的信仰与嘱托,从南洋出发到广东,在老孙、俞亦秀、章加义等人的护送下,一路经福建、江西、浙江,最终抵达上海,成功将资助革命的物资送交组织,完成人生淬炼与使命之旅的年代传奇故事。活动伊始,主持人、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介绍了此次活动的举办背景和主要环节,向到场嘉宾和观众表示了欢迎。吕帆老师直言,时值盛夏,又在暑假期间,李莹厅能够坐满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足见《欢颜》及各位嘉宾的号召力。

(图:吕帆老师主持并参与研讨)

随后,到场观众与嘉宾一起观看了将近2小时的《欢颜》特别版。该版本是腾讯视频为此次活动专门准备的,包含不少尚未播出的精彩段落,掠影式地展现了徐天北上之路遇到的惊险、成长、欢笑与感动。放映结束后,全场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出席嘉宾就《欢颜》的主旨立意、类型叙事、美学理念、创作感想等展开了交流研讨。编剧、导演徐兵坦言,创作《欢颜》的初衷是讲一个少年的成长。每一个人的成长就像徐天的北上之旅,遇到不同的人,遇到爱人。后来他们消失了,我们成长了。尽管这过程中有恐惧有泪水,但日后回想起来,浮现最多的是“欢颜”。创作过程上,徐兵表示,这部戏都是好演员,大家都是为了角色而来,做的是真正创作的事儿,每天的拍摄都充满了惊喜。饰演主角徐天的演员董子健谈到,徐天与自己之前扮演过的角色都不一样,经历会更加残酷,承受更多来自生活的直接、锋利的部分。很高兴可以和徐兵导演、这么多优秀的演员和团队合作。张颐武教授用风趣的语言高度评价了《欢颜》。《欢颜》用制作电影的风格化追求来制作18集的电视剧,无论是对话还是徐天的独白都带有文艺气息,乃至于诗意,足见背后主创的“雄心壮志”。叙事方面,主创也不急于把故事讲“顺”,让观众赶快看明白,从情节的铺陈到演员的表演都显出表现性、象征性、戏剧性,努力超越叙事任务本身,指向关于人生、关于生死的哲理:人永远不要和自己妥协,生命就是通过不断的行走和成长,才能不断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图:张颐武教授发言)陈旭光教授认为,《欢颜》是一部年代“公路剧”,一部极具浪漫色彩、夸张传奇性和表现主义风格的民国风流传奇。剧集的类型化创作意识明显,类型化叙事水平高。前苏联著名作家高尔基曾指出,情节的历史应该跟人物性格的成长史相一致,才是好作品。《欢颜》在这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全剧几乎就是徐天的成长史,北上之旅的徐天一路见世面,一路成长;性格侧面不断丰富,在一次次的磨炼和失去中完成了少年的成熟。主创还下了很大功夫,在每一段旅程中展现民国时期的三教九流、风土人情等社会面向。《欢颜》的高制作水准还使人联想起三部经典影片:革命公路叙事的热血奋勇使人想起《十月围城》;群星荟萃大彪演技不输《建国大业》;密集且浪漫到极致的台词颇有《让子弹飞》的神采。(图:陈旭光教授线上发言)戴清教授从剧名“欢颜”谈起,指出了与千古名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年同名老电影之间的呼应,表示《欢颜》也正如其所呼应的作品一样,兼具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可贵的是,作品的表达并未因此空泛悬浮,剧作和视听制作扎实,展现出服务观众的职业化创作精神。作为一部浪漫惊险公路剧,《欢颜》长于空间美学,展现了年代我国东南沿海不同的建筑风格、地貌场景,构建起作品鲜明的地域空间美学特征。(图:戴清教授发言)唐金楠副教授表示,《欢颜》的创作适当弱化了叙事的目标,将力量多放在了故事节奏和人物塑造上,呈现出非常饱满的效果。多位顶尖演员的表演“汪洋恣肆”,爆发力十足,表演密度高,使人应接不暇、回味无穷。《欢颜》无疑代表了一种新的主流革命题材创作路径,让观众感到眼前一亮。(图:唐金楠副教授发言)接下来,编剧、导演徐兵和主演董子健与现场观众展开了热烈的问答互动。关于“徐天宇宙”,导演徐兵表示自己执导的作品主角都叫徐天,并非有意设计。自己创作的第一部戏主角叫徐天,没能顺利问世,于是第二部也沿用此名,没想到后来两部作品都陆续播出,自己也对徐天这个名字有了情结,不愿再改。关于《欢颜》中的理想主义,徐兵坦言,尽管故事讲述的是信仰,徐天对他遇到的人们来说是一抹唤醒信仰的红色,但对徐天来说,他只是一个少年在挥洒自己的人生,日后回想起来,露出欢颜。关于剧集中的黑色幽默,也是希望给观众严肃繁忙的现实生活带去一些轻松和欢颜。(图:观众提问)(图:编剧、导演徐兵线上与观众互动)关于对徐天这个人物的理解,董子健表示,自己会以现代人的目光解读年代剧人物,希望使观众看后能与年代中的人物产生共情。徐天是在北上之旅中,通过遇到一个个人,经历一件件事,才逐渐明晰了、坚定了自己的信仰,这和现代人的成长并无二致。关于剧中武戏与文戏的创作,董子健坦言各有难度。武戏的难在于这是自己第一次拍摄爆破戏和枪战戏,又顶着四十度的高温,要兼顾炸点和表演任务,不能伤到大家,实属不易。文戏的难在于这次和多位实力派演员前辈对戏,压力山大,片场的自己显得紧张又笨拙,不过好在徐天在剧中一开始也是懵懂笨拙的,自己正好和徐天一起成长。(图:观众提问)

(图:主演董子健与观众现场交流)

研讨在热烈的气氛中划上句号。最后,各位专家嘉宾做了总结发言,他们表示,在风格化表达和制作水准上不断锐意进取的影视作品,不仅是观众乐见的,也是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的富有意义的尝试。“北大首映”和北大“批评家周末”文艺沙龙系列活动,欢迎优质的中国影视戏剧作品走进北大,乐于架设艺术作品与北大师生对话沟通的桥梁,力图促进创作界、产业届与学术评论界的交流互鉴,致力于三方携手,共同为好作品叫好站台,共同为推动中国影视戏剧艺术创作的繁荣昌盛而做出应有的贡献。(图:嘉宾与现场观众合影)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00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