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钟书在《围城》里面说: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婚姻的本质,现实不就是如此吗?在没有走进婚姻的时候,我们总是对它抱有无限的期盼,然而等到真正经历了以后,又偏偏想要逃离。这是钱钟书先生对于婚姻的描述,但是现阶段不管围城内还是围城外,都是岌岌可危。我们先看一个数据,自年达到.93万对的顶峰后,中国结婚登记数已连续9年下降,年更跌破万对——仅达到年的一半左右。
不管你信不信吧,中国的结婚率在持续下降,这就意味着想要踏入婚姻的人群越来越少。据民政部网站日前公布的数据,年,中国结婚登记.3万对,较上一年减少80.3万对,这是民政部自年开始公布结婚登记数据以来的历史新低。而很有意思的是高考结束之后这几天民政局的离婚确又很多,多少家庭都是为了孩子说等到高考结束再去离婚。
先看结婚,现阶段90后最大也有33岁了,其实现阶段进入适婚年龄的主要人口群体是在年代出生和年代后半期出生的,那是我国严格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的时期,出生人口规模明显小于20世纪70年代。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独生子女居多,父母都是70后为主。也是最早接触互联网的群体,他们有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态,他们不会因为父母的约束而去委屈自己,会相对的勇敢做自己。
当80后完成自己的成家立业之后,把交接棒递交给90后之后我们不难发现90后的择偶标准和消费观念发了变化。据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华研究表明,中国出生性别比超常规化主要源于农村出生性别比的快速升高。他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性别比升高的社会后果并不是一开始就显现出来,而是等待“80后”进入适婚年龄后才逐渐暴露出来的,而“90后”“00后”超常规性别比的局面就更严峻,其直接后果是许多适婚男性无法找到配偶。从逻辑来说就是希望找到一个更加适合自己的人,在以前的婚姻是属于包容彼此的缺点,一起慢慢过下去。
“时代在发展,经济也在发展,从整体人群来说,经济发展本身不应该造成婚姻挤压,恰恰相反,经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让男性和女性的生产率日益接近,有利于性别平等,改善人们的男孩偏好,进而缓解婚姻挤压问题,但现实中我们看到,婚姻挤压问题的确在特定人群中存在。”博弈论经济学家、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董志强向《财经》记者表示,这实际上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门当户对”婚配的趋势变得更强,教育和收入的结构性变化存在性别差异,这使得婚姻匹配的分层错位更加严重,特定人群的结婚难、结婚概率下降,源于这种分层错位。
分层的错位小编认为是资本的引导最后形成的意识形态的产物,其实从早期哪怕生活物质没有那么丰富的情况下婚姻的幸福感还会更加高一点,因为可以一起有盼头,但是随着物质水平和资本不断的洗礼之后,婚姻最后的变成了一个墓地。我们回头去看待一个问题,为什么父辈的婚姻哪怕吵吵闹闹最后都走下去了,为什么现在的婚姻可能一点点小事情就直接离婚?因为对于现阶段的婚姻来说可选择的空间大了很多,精神形态的放开导致结婚也离婚就像常态,在结婚之前所谓的宣言在婚后的矛盾中都会不存在,最后想着都是自己的利益为第一要素。
围城内与围城外其实都是生活的一种方式,里面看外面是自由,外面看里面是爱情,其实都有彼此羡慕的地方,只是人在情绪方面只会无限放大悲观情绪。所以这就是等孩子高考好之后就离婚的一个现象,孩子大了都不愿意委屈自己。现阶段小编认为围城外的人走进围城里面是比较难的,从资本的洗礼还有人性的特点来看比较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很难为了一个家庭去考虑的,哪怕结婚了可能也会离婚。现阶段的适龄青年要改变他们的观念是比较难得,因为他们的主观形态已经形成自己的人格。可能只有房价在一轮下探之后可能会有改革,只有买了房子加了杠杆可能才会真的学会承担和婚姻。愿同仁共勉!#我国结婚率创近10年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