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v专家刘军连 https://m.39.net/pf/a_9375058.html读完《围城》好久了,有一些想法,但是由于久不提笔这些想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只在悬空的脑袋里晃来晃去。今天好在趁孤独的夜里无法入眠,把这些想法抖搂出来晒给大家看。从小就听到各种《围城》的赞誉,但是一直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孩子,大学以前一直没有想法读这本书。大学之后,无聊的时光增多了,但是读遍图书馆的书架还没有排上《围城》,一方面是因为对钱钟书无感;另一方面是大学一名副校长名叫“方宏渐”——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头儿,再想到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总是印象中的《围城》是一个老头的故事,不禁打了寒战,所以印象分很差,加之大学里浩如烟海的文学名著就把这本书错过了。工作以后看书的机会就少了,当然也是因为资金的问题,纸质版的读书成为了一种很昂贵的消费行为。但是幸亏遇到一个爱读书的领导,才给了我与《围城》邂逅的机会。好书就如同有情人一般,千里姻缘一线牵,再次相遇时会更加的珍惜。大概用了三天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合上书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读了这本书之后仿佛以前读的书就黯然失色了。以前读大师的作品有一种厚重感,而《围城》给我的感觉就是用一种有趣的语言而非诙谐和细腻的写法,把一个人的感情之路和时代背景展现出来,这本书如3D电影般,让人身临其境,不知不觉的就成了“方鸿渐”,或者说每个时代的普通青年人所面临的感情和事业的心路历程都是一样的,而民国的时代背景之下家国的色彩更浓重一点。而在现在浮躁的社会下,这本书的流行,更符合了人们安慰自己的阿Q精神。人们自认为婚姻是围城,婚里婚外都是墙,所以要忍受世俗;人们认为每份工作就是一样的,跳槽与不跳槽都是痛苦的,所以继续忍受此时此刻的种种不开心。所以《围城》代表了中国千年不变的主流价值观——能忍则忍。书中女性中,到末尾方鸿渐都没有体现出对柔嘉的爱,但是可能他知道也可能不知道也可能他装作不知道,柔嘉已经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女子,他是逃脱不了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柔嘉作为书中唯一一个陪伴方鸿渐走过艰难的旅程、勾心斗角的教书生涯和困厄的结婚初期的女人,我相信方鸿渐已经无意识把她作为了最爱和唯一。最近朋友圈疯传的一首歌《此后余生》,听说评论区泪点满满,忍不住下载了网易云做个吃瓜群众,笑看评论区那些曾经甜蜜情侣的悲惨生活,但是读着读着手中的瓜变成了沾满泪水的纸巾。每一首歌下都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其中有一段“你根本不知道,现在陪在你身边的那个成熟懂事会照顾人的男孩,是我用多少次眼泪,多少次争吵换来的”。相对应的书中,庆幸的是柔嘉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陪伴方鸿渐的女人,但是不幸的也是这个男人还需要柔嘉的眼泪和争吵去改变。一个同事说的遇到了对的人很快就会结婚的,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结合最近的各式各样的相亲,遇到的女孩子都是很好的,但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初次相见之时都已经注定了,即使之后双方都在刻意的勉强,双方之间的隔阂也是越来越深的,终究会在某一天聊天突然沉默之后,双方各自走天涯。面对工作的压力,每分钟有六十次想逃离的冲动,但是生活的墙却生生的把你撞回去了六十次。现在各种穿越剧的流行和《夏洛特烦恼》、《西虹市首富》等空想电影的大火,都在诉说着人们已经在城市的城墙里连个老鼠洞都无处可钻了,只能回到古代或者白日梦里寻找一点自尊与存在感,这是现代社会精神食粮缺乏的表现。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现代人说:给我10亿,让我花一个月,死了也可以。这两种方式没有不同,不存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两种方式本质上都是要突破现在的“墙”,去体验另外一种境界。许三多说人活着就是要做有意义的事。人一辈子每天都重复做一件事和一个人只活一天是没有区别的,所以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是正确的。抛开婚姻与工作,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墙。有的同事就问我,为什么这么知足?我说我并不知足,只是在你看来你不知足的地方,我知足了。你的墙并不是我的墙,而我的墙也不是你的墙。年少的时候认为自己能改变世界,于是我特立独群,我清高不凡。长大了才知道我只是一个普通人,顺其自然平平凡凡才是真。后来成熟了,做了很多艰难、无奈而又绝望的决定,才懂得顺其自然亦是奢求。如今你问我为啥这么知足,我说爱我的人和我爱的人都在,其他的算得了什么呢,辛苦一下不就过去了呀。《围城》告一段落,还会多读几遍,但是另一本书已经迫不及地的开始了——东野圭吾的《秘密》,传言说是一本催泪和变态的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