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出身于一个上海的富贵之家,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但这些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由于父母长期不和,她四岁时母亲就抛弃了她,她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后来不得不离家出走。不幸的童年,动荡的社会,使她过早地感受了人间冷暖,对人生也有了自己独特的思考。她的小说,用参差多态的手法写出了现代男女的复杂情感,在虚伪中见真实,浮华中见质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年,讲述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爱情故事。这个小说名,会让人以为小说写的是一个绝代佳人的故事。虽然《倾城之恋》的女主人公白流苏相貌也很美丽,但这并非作者所要强调的内容。笔者认为,张爱玲以此为书名,赋予了双重含义,耐人寻味。一、地理意义上的“倾城”地理意义上“倾城”,意味着一座城的沦陷、毁灭。小说描写了一场战火摧残后的香港,这场战火对白流苏与范柳原恋情的变化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张爱玲来说,战争是她一生中最深刻的人生经历。太平洋战争期间,张爱玲正在香港大学读书,亲身经历了香港的战事,由于学校被战火毁灭,她不得不放弃学业之梦,返回上海。在散文《烬余录》中,她记录了这一段经历:“围城的十八天里,谁都有那种清晨四点钟的难挨的感觉——寒噤的黎明,什么都是模糊、瑟缩、靠不住。回不了家,等回去了,也许家已经不存在了。房子可以毁掉,钱转眼可以成废纸,又可以死,自己更是朝不保暮。”战争过后,灯红酒绿暗淡下来,留给人们的只有黑暗、冰冷、死寂的世界。张爱玲在小说中写道:“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战争,让人像朝生暮死的蜉蝣一样生存着。战争带给了人一种幻灭感,但同时也会荡涤浮躁的心灵,让人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战火摧残后的香港,一切都通入黑暗,仿佛变得虚无,人们在黑暗中踉踉跄跄地行走,流苏在被窝里,只能听见窗外呜呜作响的风声,心中充满了孤独与恐惧。这样孤独无助的环境,为两人冰释前嫌、达成谅解创造了外部条件。二、心理意义上的“倾城”白流苏,出生在一个上海的遗老家庭,她有过一次不幸婚姻,在娘家也不受待见。在家中,她总是受到冷眼与责骂,为了在生活的夹缝中生存下去,她形成了凡事不得不多算计几分的心理。因此,在她的眼里,爱情不是花前月下的浪漫,而是一场与生活的赌博,如果赌对了,她的人生就成功了。她之所以选择范柳原,也是因为他的外在条件合适,而且又恰好适时出现,为了赢得这场赌博,她勇敢地冲破了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范柳原,一个华侨富商,在英国长大,回到祖国寻梦。他风流倜傥,但是,他并不是真正意义的“渣男”,在内心,他也是渴望爱情的。他厌倦了物欲横流的物质社会,厌恶了那些只想贪图物质的女人,对她们都是逢场作戏,而白流苏身上传统的大家闺秀气质让他心动,但他始终无法确定白流苏是否真的爱他。两个各自打着如意算盘的两个男女,他们之间展开了一场爱情宫心计。白流苏要的是婚姻,只有婚姻才能给她安全感;而范柳原却偏偏不领情,从来不给她许诺天长地久,只是暂时将她当成一个普通情人。双方都设有一层厚厚的防御机制,想要达到自己的目的都不容易,从而就有了两人闹矛盾,流苏再度返沪的一幕。他们两人都生活在伪装之中,不肯向对方道出自己的真实心理。他们的爱情,表面看起来很华丽,但却毫无浪漫情调,即使挟裹着各种动人的元素。不同的生活处境,不同的人生经历,使得双方在心理上有着严重的隔阂,在世俗的城堡里,城里的范柳原想逃出来,城外的白流苏想冲进去。所以,心理意义上的“倾城”,意味着冲破各自的心灵之城,进入到对方的心灵之城中。三、给人的思考谁也不愿意轻易向对方妥协,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成全了他们的爱情,让他们最终结成了夫妻。一个解除了传统女性的矜持,一个洗去了风流不羁的浮华。没有感天动地,有的只是在一种动荡的环境中,对缺乏安全感的人生的一种体悟:“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和一切全不可靠了。”这个世界中唯一靠得住的只有她身边的这个人,她隔着他的棉被,拥抱着他。他从被窝里伸出手来握住她的手,他们彼此看得透明透亮。这一刻,双方将过去的不愉快抛之脑后,心理上的隔阂消解了。战争摧毁了地理意义上的“城”,却构建了流苏和柳原心理意义上的“城”。在生死面前,他们甘愿放弃各自利益,珍惜平常生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7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