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儒林外史,围城重版的前后细节

北京扁平疣主治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813030.html
我曾在一篇文章写自己阅读钱钟书先生作品的经过:“近30年前的春天,我第一次知道钱钟书的名字,读他的作品。那时我是大一的学生,读的文学教材上没有钱先生的名字,老师也从未提到其人其文。开学前,我到镇上买车票,准备第二天返校,顺便到新华书店去看看。我买了两本书,一本是《围城》,一本是萧乾的《梦之谷》。之所以买《围城》,是因为我先前在一本文学杂志上看到了一位学者大加赞赏钱先生的小说《围城》,认为其是现代的“儒林外史”。我记住了钱先生的名字。钱钟书我在学校宿舍很快读完了《围城》,之后有一些怅然,方鸿渐与孙柔嘉最终会怎样,我不得而知,钱先生连暗示也没有。那种幽默与调侃背后的智慧与思想如阳春白雪,曲折高深、曲高和寡,我只是觉得作者写得有趣,讽刺入木三分,幽默别开生面,与我以往所读的现代文学作品迥异。《围城》的寓意为何?钱钟书是谁?文学史上没讲,其人其书,都是谜团。”我说的都是实情。的确,钱钟书先生的长篇小说《围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重版不久,我就买了这本书,但我对《围城》的来龙去脉并不清楚。那时候,年少的我不管读什么书,基本是不看前言、序或后记、跋的,所以,《围城》这本书的前世今生知之甚少。我最近看到《新文学史料》上江秉祥先生的一篇文章,才知道了《围城》出版的前后细节。钱钟书在上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思想大解放,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一大批被极左年代尘封的知名作家学者和他们的作品重新出世,这其中就有钱钟书和他的著作。钱先生的学术著作《宋诗选注》于年重印,巨型学术著作《管锥编》于年出版,都在学界引起轰动。年4月到5月,钱钟书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代表团访问美国,他们访问了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钱钟书的学术演讲大受欢迎。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小说组编辑江秉祥认为,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应该重版,因为《围城》中刻画的各类人物,形象鲜明,内涵丰富,反映社会生活极为深刻,再加上文字隽永,妙趣横生。钱钟书的《围城》写作于年至年。其时,钱钟书在上海执教。《围城》先在上海的《文艺复兴》月刊发表,年出版单行本,年和年重印过两次。据江秉祥回忆,他当时在上海读大学,同学们凡读过《围城》的都叫好,课余时间,谈论《围城》是经常的话题。年后,《围城》却三十年再没有重版过。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社小说组同意了江秉祥的意见。江秉祥经人引荐见到了钱钟书先生。一见面,钱钟书却说,那个旧东西,不要再出了。不过,他们在谈话中取得了一致的意见。《围城》可以重版,但作品没有大改的必要。江秉祥提到,《围城》在香港盗印不断,而英文本俄文本早已印行,日文本也在翻译之中,而国人却稳坐钓鱼台,假作看不见。编辑回社后在旧书堆里找到一本破旧的《围城》,立刻阅读整理,校样送钱先生审核,经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之一、翻译家屠岸终审批准发稿。这样,《围城》率先冲出了围城。付型后,美编室画了两种封面样,编辑带给钱先生看,钱先生不甚喜欢,认为花哨。后经协商,封面上只有一条竖线,颜色请美编室选定,书名是钱夫人杨绛写的。他们夫妇有一个规矩,钱的书,书名杨写;杨的书,书名钱写。还有署名,钱先生特别指出,应当写成钱鍾书。钱钟书与杨绛由于在八十年代初,出版社没有发行权,书店订多少货,出版社印多少。《围城》首印十三万册,今天看来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在当时,长篇小说印十几万册,并不稀罕。问题在于很快脱销,以后每年重印,每年脱销。据说,盗版有二十多种。说来惭愧,笔者本文开头提到的近三十年前买的正版《围城》早已不知去向,家里现存的一本《围城》就是盗版。《围城》除了英、俄、日译本外,德国女留学生莫尼克要翻译这部书,钱先生把她介绍给《围城》重版编辑江秉祥,江给她解答了许多的问题,她的译本得到钱先生的肯定,钱先生还给莫尼克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叫莫芝宜佳。人民文学出版社年重印《围城》却没有告诉钱先生,据说钱先生很生气,要收回版权,后来,江秉祥先生登门道歉,表示,不管我们犯了多大的错误,人民文学出版社是不会放走《围城》的。年,钱钟书的老朋友黄佐临的女儿黄蜀芹将《围城》改编为电视剧上映,陈道明、吕丽萍饰演了剧中的主要人物,这部电视剧,据说钱、杨二先生看过后,说过很满意的话。该电视剧让《围城》这部描写旧年代知识分子的长篇小说在中国大地差不多家喻户晓了。围城剧照关于《围城》的创作细节,杨绛在年发表《记钱锺书与〈围城〉》中说:“这本书是他‘锱铢积累’写成的。我是‘锱铢积累’读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写成的稿子给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样反应。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因为笑的不仅是书上的事,还有书外的事。我不用说明笑什么,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后他就告诉我下一段打算写什么,我就急切地等着看他怎么写。他平均每天写五百字左右。他给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动。”夫妻之间会心,创作充满乐趣和智慧。围城剧照关于对《围城》本身的评价,杨绛说:“我觉得,《围城》里的人物和情节,都凭他那股子痴气,呵成了真人真事。可他毕竟不是个不知世事的痴人,也毕竟不是对社会现象漠不关心,所以小说里各个细节虽然令人捧腹大笑,全书的氛围,正如小说的结尾所说,‘包含对人生的讽刺和伤感,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令人荡气回肠。”杨绛先生的此番文字,应看作对《围城》的正解,尽管说得朦胧含蓄。以上文字,于我而言,钱钟书和其杰作《围城》的好多谜团,初步解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