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兵者,不祥之器慎杀为德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慎杀为德原文: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wù)之,故有道者不处(chǔ)。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yào)杀人。夫乐(yào)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sāng)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译文一:兵器啊,是不祥的东西,人们都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君子平时居处就以左边为贵而用兵打仗时就以右边为贵。兵器这个不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最好淡然处之,胜利了也不要自鸣得意,如果自以为了不起,那就是喜欢杀人。凡是喜欢杀人的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就是说要以丧礼仪式来处理用兵打仗的事情。战争中杀人众多,要用哀痛的心情参加,打了胜仗,也要以丧礼的仪式去对待战死的人。译文二:夫佳兵者(最好的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物或恶之(有人或是厌恶这种说法),故有道者不处(所以有道者会超越凡人的境界)。君子居则贵左(君子平时会强化士兵战斗的意志),用兵则贵右(而在战争时却会强调冷静)。兵者(军队),不祥之器(是国家预防不测的机器),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个人的机器),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时才被迫使用)。銛袭为上(依仗锋利的兵器偷袭为上),胜而不美(即使是赢得胜利也不光彩)。而美之者(而喜欢用这种战术赢得胜利的人),是乐杀人(往往是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夫乐杀人者(一个乐于杀人的刽子手),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是不可能实现统一天下的志向的)。吉事尚左(喜报可以鼓舞士气),凶事尚右(厄报可以冷静思考)。偏将军居左(偏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勇猛),上将军居右(上将军的使用应当侧重冷静),言以丧礼处之(战斗的动员令要站在视死如归的高度)。杀人之众(面对阵亡的众多将士),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来缅怀他们)。战胜(取得战争的胜利之后),以丧礼处之(要以办丧事的礼节来庆祝胜利)。感悟:之前有人说《道德经》是本兵书,我仔细想了下,有一点点道理。比如这一章我做的译文二,就是怎么打仗的。但是结合整本《道德经》会发现‘老子’其实追求的是静虚、无为、不争等柔宽合道理念,与好战不符。每个人理解的都不一样,也无需强求。这一章我用译文一,来稍微阐述下。本章讲的是老子的战争观,他的战争观与他的宇宙观紧密相连。老子认为“兵者不祥之器也”,兵器军事是不吉祥的工具,在不得已自卫应战的情况下,要以办丧礼的心态去从事战争,‘老子’内心深处的强烈的止战情绪也波动明显。春秋时期,许多围城战旷日持久,一围就几个月,大量百姓因饥饿而死亡。例如,公元前年,楚国进攻包围宋国,一围就5个月,直到宋国“析骨而炊,易子而食。”这是长期围困的战争带给百姓的苦难。战争总是伴随着死亡,《易》中师卦就说:“师或舆尸,凶。”流血千里、伏厂百万,是战争中经常出现的场景。世人皆有恻隐之心,所以君子在不得已发动战争之时,必将爱惜自己的将士,同时对失去抵抗的敌入也怀有怜悯之心。每个朝代左右尊贵都不一样;周朝人以右为生、为吉祥,所以尚右。楚人以左为生、为吉祥,所以尚左。这种生与死、吉祥与不吉祥的划分,与占卜算命有关。占卜过的甲骨或占筮用过的蓍(shī)草,楚人巫师把有不吉利的放在右边,把吉利的放在左边。周人则正好相反。日常生活,以吉祥的左方为重。但战争布阵,以不吉祥的右方为重。地位高的上将军,要处于不吉祥的右方,以承担这不吉祥的事。偏将军地位低些,就处于吉利的左方位。这是用丧礼的布置来进行军队布阵,心理上一定要把战争视为丧礼。战争像丧礼一样是不吉祥的、令人悲伤的,但又得办好。‘老子’说杀戮的不祥,通过历史人物也能反应,像杀神白起,霸王项羽等。白起拿起剑自勿时,仰天长叹:“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如此下场过了好一会儿,他又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军降几十万人,我欺骗的手段把他们全部活埋了,这就足够死罪了!”说完自杀了。《后汉书》记载,白起死后,东方六国闻讯,诸侯皆酌酒相贺,庆幸白起之死。白起身为下名将,却因为嗜好杀戮而被天下人厌恶,最后也被赐自刎而死。可见乐杀者,不仅不可得志于天下,相反还会招来不尽的祸患...白起、项羽都是攻必克、战必胜的千古良将,却都因为嗜杀而以悲剧收场。可见欲得天下者,必须心怀天下。能治理百姓的人,一定怀有仁慈、恻隐之心靠武力只能取得暂时的强大,而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周易·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并非空穴来风,冥冥中有上天之刀放在那儿。滥杀无辜者,子孙不昌盛。这是总结出来的经验。古代重生之人,敬畏天杀,告诫人们要小心,尽量不与有大军功之人的后代联姻,除非此后人有明显的善心善行,弥补了先辈杀戮的罪过。从《道德经》中,我们能猜到的逻辑是:天道的力量,是指向创生、指向生的。《道德经》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的力量生生不息,创生万物。八十一章中说:“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上天之道,有利万物,有利生命,不害万物,不害生命。战败不吉祥,战胜也不吉祥,止战和平才是吉祥。天杀之剑悬于冥冥之中,追杀杀人者,追及世代子孙,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对此看得很清楚。敬畏战争,把战争看作丧礼、体现了老子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其思想伟大之处!如果我们没有‘老子’的慧眼,那么我们就相信‘老子’吧。人类大思想家和宗教创始人,在面对生命上多是同一态度,皆要求仁爱生命,敬畏上天之道。战败固然不吉祥,战胜也不吉祥,所以要慎杀,要为和平努力,要相信“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