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写情,中唐李益与北宋张耒的对决,

北京中科白殿疯眞棒 http://www.pifubingzl999.net/m/

诗歌创作需要一定的生活积淀,也需要一些表现技巧。没有情感的作品,令人感觉如同嚼蜡;没有意境的诗歌,仿佛聆听小儿说话。一首出色的诗篇不仅讲究平仄、音韵和谐,而且经常采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并结合各种典故和意象,从而让读者回味无穷。

唐宋时期曾涌现了一大批杰出的诗人,他们光芒万丈,却淹没了很多二流诗人的风采。不过人们如果愿意仔细甄别,依然可以发现他们的作品中有很多闪光点。下面分享两首《写情》,中唐李益与北宋张耒的对决,高下难判,却精彩纷呈。

写情·水纹珍簟思悠悠

中唐: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李益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曾在边塞生活多年,谱写了很多描写边关风光和羁旅生涯的优秀作品。不过诗人也非常擅长创作爱情诗篇,这首名作就流传久远,也深受后世好评,值得细读。

全诗就像一个短小说,描写了一位刚刚失恋的男子。由于等待已久的恋人突然失约,主人公心中极其郁闷。他躺在精美的竹席上,辗转难眠,不是由于天气闷燥,而是因为心绪不宁。“思悠悠”三字,交代出主人公的惆怅之情,这一瞬间好像突然掉进了冰窟窿,让他感到浑身冰凉。

次句与首句顺序发生了颠倒,因为约会取消了,才让他整夜不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为了产生一种突兀之感,从而描写出主人公的悲戚之情。“千里”,强调了空间之远;“一夕”,传达出时间之短。而“佳期”二字,则说明了期待之深切,最后却无缘无故地休了,情感上实在是难以接受。

后两句采用烘托手法,加倍地展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悲愁,“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主人公应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为了这次约会,他特地挑选了月白风清的良夜,可是不但没有看见对方娇小、迷人的倩影,而且此后每逢月明之夜,就会深深地刺痛主人公的内心。

作者采用以乐景抒写哀愁的手法,彰显出其心灰意冷和极度沮丧。虽然全文不着一个“愁”字,却令人感受到一种源自内心深处的悠悠愁思,可谓羚羊挂角,极尽其妙。

写情·墙外谁家桃李开

北宋:张耒

墙外谁家桃李开,何由花下一徘徊。

先教飞絮传愁去,却遣游丝取蕊来。

张耒是苏门弟子,也与黄庭坚、苏辙关系密切。黄庭坚经常拿他调侃,嘲笑他像弥勒佛。苏辙则非常尊敬他,彼此之间也互有酬答之作。这首诗是作者的休闲之作,有一次他路过一家人的墙外,有感于眼前的景物,于是赋诗留念。

诗人正悠闲地沿着街道散步,远远地就闻到一阵淡淡的幽香。他抬眼一看,果然在前面的高墙上伸出了几个花枝。诗人走到近前,虽然举手可以触到桃花,但是即使踮起脚来,也无法看见墙内的景物。

作者此时或许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不错,张耒也一定在模仿和营造这样的意境,同时他也在花下踟蹰不前,或许正在仔细地聆听,到底墙内是否传来了佳人的笑声。

接下来诗人开始自由发挥,却颇具想象力,“先教飞絮传愁去,却遣游丝取蕊来。”墙外的柳絮随风起舞,飘飘扬扬地越过了高墙,似乎也传递了一种相思。而墙内的落花也被游丝粘住,悠悠荡荡地离开了花枝,好像也被寄予了一份深情。

一堵高墙,不仅阻碍了诗人观景,迟滞了才子的思绪,而且也仿佛隔断了一段炽热真挚的情感。正如钱钟书所写,“墙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张耒却用诗歌语言,含蓄生动地抒写了古典版的《围城》,令人遐想无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