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比做事难。
做事重在坚持,找准事物的逻辑变化,再难的事都能做好。然而,做人的准则却很抽象,哪怕是圣人,背后也会有人说他的坏话。做事一旦学成,一辈子受用。做人,却要活到老学到老。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写的一部长篇小说。那一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比喻精妙,让人印象深刻。
书中的主人公方鸿渐,出生于没落的乡绅家庭,意外的得到岳父的资助,出国留学深造。他留学四年,换了三所大学,最后从一名爱尔兰骗子手中买了一张假文凭,以此结束了四年的留学生涯。
故事由此展开,它以方鸿渐周遭的世事为主线,向我们讲述了他的悲剧人生。
在那个留学生稀罕的年代,方鸿渐的起点之高,是绝大多数人所不能及的。
但是方鸿渐的性格过于迂执,软弱,既不谙世事又玩世不恭,这导致他从海外镀金归来后,却一直碌碌无为。这就好比,他的手里握着一把好牌,却愣被自己打的稀烂。
其实方鸿渐之所以在爱情,事业中不断受挫,这和他在原生家庭中的教育也有着极大的关系。
原生家庭:这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
01不知感恩的家庭,养出不感恩的孩子
方鸿渐在岳父的资助下,得到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回国后,被岳父安排进自己开的银行做事。
然而这一切,在方鸿渐看来都是理所应当。他入住周家后,泰然若之地享受着这一切。甚至他还把岳父一家人对他的关心看成是在查他的岗;资助他呢,则是在践踏他的自尊;而给他安排工作,就成了对没落方家的施舍。
这都是些什么逻辑!!!
岳父岳母虽然失去女儿,却依然想着给他介绍一位新的女朋友,就是张家的闺女。
可是这在方鸿渐眼里,张家人一个是在美国人洋行里做买办的俗人,一个是一边学西学,一边念佛的老太太,还有一个女儿张小姐,身材高大,一看就知将来必定“雄厚”。
在他眼里,去张先生一家相亲,根本就是一出闹剧。
方鸿渐一边跟张太太她们打着牌,一边在想来的路上看到的那件打折都要元西装,于是拼命的赢钱什么都不顾了,直赚足了元才停手,钱没到手就开口去要,如此一来,相亲的事就给搞砸了。
方鸿渐嘲讽张家人俗不可耐,但是他却忘了自己从出国留学到现在,一直用着市侩的钱财,而这钱财还是亡妻父亲的。最后,还要在回国前花钱买个假博士文凭装点门面。
后来,在方鸿渐与几个女人纠缠不清的时候,岳母希望他别忘了自己已故的女儿;但他却充耳不闻,更是毫不收敛因为失恋而爆发的情绪,惹得岳母犯病;
就像方鸿渐岳母说的:
“就是住旅馆,出门也得分付茶房一声。现在他吃我周家的饭,住周家的房子,赚我周家的钱,瞒了我外面去胡闹,一早出门,也不来请安,目无尊长,成什么规矩!他还算是念书人家的儿子!书上说的:‘清早起,对父母,行个礼,’他没念过?他给女人迷错了头,全没良心,他不想想不靠我们周家的栽培,什么酥小姐、糖小姐会看中他!”
毕竟女儿才去世也不久,他就跟两个女人纠缠不清,且毫不避讳自己。换成谁心里也不好受。
虽然话比较难听,但是不难从这些话里看出,方鸿渐对待资助他的岳父一家没有尊重,没有体谅,更没有感激。
最后,方鸿渐拿着三闾大学的聘书,辞掉岳父家银行的工作,一大早,招呼也不打,头也不回地结束了他在方家的生活。
方鸿渐这种不知感恩且愤世嫉俗的性格,要“归功于”他拥有同样思维的原生家庭。
方鸿渐的父亲是前清进士,在当地享有一定的名望。当方鸿渐留学回国后,方父认为他已是人中龙凤,无论去哪,受到的待遇都要是隆重的。
与周家闹翻以后,方鸿渐回到家,有这么一段对话:
方鸿渐的父亲说:“你丈母早晨来个电话,说你在外面荒唐,跟女人胡闹,你不要辩,我不是糊涂人,并不全相信她,可是你一定有行迹不检的地方,落在她眼里”方鸿渐狡辩道:“我是想明天搬回来,我丈母在发神经病,她最爱无事生风,真混账。”
而方母则是护着自己的孩子,她赶紧岔开话题,狡猾地问儿子道:“那位苏小姐怎么样了?”如此一来,方父也不纠缠方鸿渐跟周家的事情,大家一起讨论起他的女朋友来。
看到父亲言语间充满着顽皮的意味。方鸿渐赶紧拿出杀手锏:三闾大学的给他发的电报。
不出所料,周家的事被彻底的撇在一边。最后方父说出这话:
“教学才是留学生该干的事,比做小银行职员强多啦!商人总归是商人哪,他看到我们方家现在失势了,就容不得人了,我们也不稀罕跟这种暴发户做亲家。”
而周太太当天下午就后悔了,只等着他来赔个罪,大家还像之前一样。结果方鸿渐晚上很晚才回去,第二天一早收拾行李不告而别。
由此可见,方鸿渐的性格上的问题,可以说就是其父母的家庭教育导致的。
02迂腐愚昧的家庭,养不出勇敢能干的孩子
方鸿渐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事业受阻,爱情不顺。钱老借着书中人的口,贴切的形容方鸿渐“全无用处”。
在第五章,快到三闾大学时,方鸿渐问赵辛楣:经过这次旅行,对我的感想怎么样?觉得我讨厌不讨厌?赵辛楣回答: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而在第九章,方鸿渐走上楼梯,听见陆太太高声的说道:“鸿渐这个人,本领没有,脾气倒很大。”
可以说整本书里,方鸿渐学业无成,工作失败,婚姻濒临破碎,丝毫看不到任何有用的影子。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懦弱。而他这个性格,依旧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关。
方鸿渐是传统士族出生,其父亲方遯翁是前清进士,家规森严,方鸿渐非常畏惧父亲。
上大学时,慢慢成熟的他,就想过自由恋爱,对父亲安排的娃娃亲不满和抗拒。于是写信给父亲,讲述自己的想法。
可是,方老先生哪能接受这些,从来都是“老子说了作数”,怎么能容忍翅膀还没长硬的儿子挑战权威。于是,方老先生写信将他骂的狗血淋头,方鸿渐怂了,忙回信解释。
父亲收到了回信,拆开一看,自己的威严远及于几千里外,不禁得意非凡,立马汇给儿子一笔钱,让他买补药。
从这可以看的出来,方鸿渐在家庭中表现出来的“懦弱”和“无用”主要是受他迂腐的知识分子老爹的影响,“父父子子”的封建思想已经深入骨髓。
而后,方鸿渐来到三闾大学任教,这是一个充满世俗化、功利化,和尔虞我诈的地方。按理来说,以方鸿渐的性格,他与这样的环境是极度不相容的,但是方鸿渐忍了,而且当他听说系主任——汪处厚愿意帮助自己得到教授职位时,他也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
他鄙视李梅亭的无耻和自私;他也看不起汪处厚虚伪好面子,且年老好色;他还唾弃那个和他一样,买了假学历的韩学愈;同样,对于校长高松年的道貌岸然内心龌龊也是充满着不屑。
方鸿渐虽然不愿意与这些人为伍,但是在人家把他辞退之前,哪怕一直被人排挤,羞辱,陷害,他都在那里在那里得过且过的混日子,没有主动离开。他的这种表现再次凸显了自身的“懦弱”和“无用”。
另外在小说尾声时,方鸿渐和孙柔嘉因为工作问题争吵起来,仆人说已经打电话叫孙柔嘉的姑母过来了,因为孙柔嘉的姑母很强势,她打从心里就看不起方鸿渐,而方鸿渐也是每次和她见面,自卑的心就增加一次。所以方鸿渐一听孙柔嘉的姑母要来,便吓得要躲出去,气得孙柔嘉骂他是懦夫。
丘吉尔说:“当危险逼近的时候,绝对不能回头逃避,否则危险将会倍增。相反的,立即果断地面对危险,危险则会减半。所以这个世界是有强者主宰的,懦弱的人永远都会是被驱使,遭受失败的悲剧人物。”
03写在最后
人生就是一段用力活出精彩的旅程。方鸿渐虽然拥有一手好牌,但是也被自己打的稀烂。可见,乾坤未定之时,人人都可以是黑马。
一个人在努力时,也别忘记感恩,别忘记别人曾经的托举;一个人在奋斗时,也要凭借一腔热爱去战胜恐惧,支配情感;一个人更应该在努力的时候,掂量自己的分量,不妄自菲薄,也不盛气凌人。
学校的教育,不能没有家庭的配合,家庭才是一个人学习做事的起源之地。——苏霍姆林斯基
不能把锅推给原生家庭就不奋斗了,取长补短应该是一生的功课。
无处不围城,门由自己开。
(文章为原创,图片自网络。作者古人肉,爱看书爱分享,于书本中品读人生智慧。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