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看李焕英哭了,回家还是不听话电影

贾玲可能都没想到,一部《你好,李焕英》,能被给予教育厚望。做儿女的希望能让家长学学别人的神仙母亲,当爸妈的想让孩子懂得孝顺的重要。不可否认,很多文艺作品都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但把改变彼此的重任放在一部电影上,电影的压力未免太大。试问,哪一个去电影院看《你好,李焕英》的人不是笑着进去,哭着出来?作为春节档的真正黑马,这部电影在创造许多记录的同时,带给观众更多的,还是对亲情的思考。我们都知道,电影里蕴涵着贾玲对母亲的思念,是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于是,观看这部电影的最佳搭档不再是朋友情侣,而是母子档。但是,看也看了,哭也哭了,但对彼此关系的改善似乎帮助并不大?一位知乎网友就面临这样的困惑:“看《你好,李焕英》时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但是回家后也没多刷一个碗,说两句,还一样顶嘴,为什么呢?”她可能以为,既然孩子看电影感动得一塌糊涂,那自然内心受到了触动,会反思自己平日里的所作所为,进而改正。颜妹也很困惑:怎么着,你指望一部电影替你完成教育大计?常言道,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你好,李焕英》取自于生活,却并非还原生活。或者说,这个“咱妈”是完美的,但也只在作品中完美。就问问,作为母亲,你看到孩子拉裤兜是会骂她还是夸她聪明?你听到孩子想吃烧烤会亲手抓小龙虾吗?你知道孩子通知书造假不生气反而安慰她吗?当父母的做不到电影里的模样,又哪来的立场对孩子诸多要求呢。谁都知道,世上有千万种父母,“李焕英”不是唯一好母亲;同样,世上有千万种孩子,“贾晓玲”也不是标准答案。指望通过在电影院坐两个小时来彻头彻尾地改变别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想法都太不现实。事实上,很多东西都不是纯娱乐的,创作者或多或少都在传达自己的理念。书籍、小品、影视剧甚至音乐舞蹈,细想想都有生活或者哲学意义。但是,这不表示观众看完《亮剑》就要提枪杀鬼子,《围城》的读者也不会尽数视婚姻如猛虎。改变会有,但都是潜移默化,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其实一直在“被教育”。年少时,原生家庭、学校教育、所见所闻、交友识人,这些都在为我们铸造三观。长大点后,又在一点一滴中慢慢修补。但人越长大,其实越难以被改变。这两天,一条叫做#看李焕英感动不是因为共情#的热搜登顶,很多人表示,自己被感动,更多的是因为羡慕。他们觉得,这部电影教育的不是子女,而是父母。这当然可以是另一个哈姆雷特,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们责怪他人总比反思自己来得容易些。这只是一部电影,没有那么大的能量,也不必引发诸多对立。在颜妹看来,或许更要紧的,是扮演好自己的每一个角色。李焕英不常有,但好母亲常有,好孩子也常有。只要都做好自己,就不必互相苛求。与其希望孩子通过一部电影来实现质的飞跃,不如踏踏实实以身作则教育孩子。·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