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大浪淘沙,千锤百炼之后的书籍,我们称它为经典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我大体都有涉猎,而《平凡的世界》却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本书。距离上次读这本书有一段时间了,因为喜欢,总是会不停的翻出来看看这位老朋友。说实话,我很感激路遥写的这部作品,他拖着病躯坚持创作完这部长篇巨著,着实不凡。喜欢这本书主要基于以下三个理由:第一: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很接地气,陕北特有的朴实自然、简洁有趣的方言读起来倍感亲切温暖。初读这本是在初中,我反反复复读了有三遍以上,说是爱不释手一点不为过。这源于我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陕北人,还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毫不夸张地说,看这本小说时,我自动把自己代入了原文中去,想象我也是书中的一部分。同是陕北人听着陕北话格外亲切,陕北农村的风貌如在目前。身为一个陕北人,我很自豪。那会,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极大,从多年以后我依然愿意把它列为我最喜爱的书籍之一就可见一斑。描写黄土高坡的作家屈指可数,陈忠实、贾平凹、以及路遥等人算是最优秀的了。这使得这本具有现实主义,写实风采的作品得以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被拍成了电视剧。老实说,当时的我深受少平和晓霞的启发,热爱读书,并尝试通过学习,努力走出大山,去我想要的地方过自己理想中的生活。后来,也实现了当初的愿望,这是我从这本书中得到的人生影响之一。第二:这本书使我得以窥见在中国七八十年代社会转型时期,广大的西北农村,社会各阶层的普通人面对平凡生活的生活方式。五六十年代已经过去了,但那时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透过时光的缝隙,我们通过作品仍然可以深切的感受得到。比如孙玉厚一家,作为黄土高坡下双水村一户穷苦人家,所表现出来的生命力之顽强,就令人震撼不已。上有瘫痪在床的大半辈子的奶奶,下有两个年纪尚幼的小外甥,孙玉厚夫妻俩一辈子省吃俭用,勤苦劳作,家里还是一贫如洗,但他们也从不抱怨这些磨折。家里兄弟姐妹四个,又过着不一样的人生,大姐是传统社会下没有文化的农村妇女代表,少安是家里的嫡长子,承担起了家庭重任,他为此放弃了学习的机会、放弃了与润叶青梅竹马的爱情、放弃了他梦想中的大世界,他是勤劳致富、带头奔幸福的健壮的年轻劳动者。少平是出身贫困却向往天空的知识青年,为了梦想,为了自尊,他不甘心像父辈兄长一样一辈子待在农村,做个赚着低廉薪水的教师,而是不断寻找自己的出路,他是一个不愿向生活妥协的寻梦者。妹妹孙兰香最后上了大学,有了好归宿。这是大西北最普通最平凡的一户人家,每个人却经历着不平凡的人生。中国社会上这样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可这就是最朴实的,最不加修饰的,真实的平凡的世界。闪烁在这些普通阶层人当中的光辉是永远无法磨灭的,他们是时代浪潮中的一员,有人选择了安稳,有人选择了妥协,还有人选择了抛弃一切,勇敢追求自我。在痛苦的深渊中,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他们不屈不挠,顽强地走着自己的路。这种精神,在任何时候,对我们都有一定的启迪,尤其是对当下的年轻人。第三:不平凡的打工人,有梦想的不平凡者。即使脚踩泥泞,依然有人仰望星空。孙少平就是这样的人。他的经历可谓十分丰富。初中时他是个吃着“非洲馍”的穷学生,高中毕业后又到村里当教师,以后去了黄原城揽工,最后又到煤矿厂当矿工。凭借满腔热血、奋勇拼搏,他一步步向理想的未来靠近,尽管这个过程艰难,他也有过动摇,但他更愿意把它理解为“苦难的学说”。“我手捧《围城》进入围城城市居民权利离我们还有多远我暂住在桥凯达城短暂的,凯旋抵达这个城市这就是我想象的。”——《在广东还要暂住多久》(方圆万李)这段话是一个打工人的写照,我引在这里,来形容少平的状态。当然,少平不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城市人,他要的是精神高度自由,不是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是活出自己的天地。他和一般的打工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是一个有梦想的打工者。将来,再过十年,也许他成为了煤矿老板也是有可能的。再小的梦想,不去实现,也只是空谈。从少平身上能学到的,是那种为了梦想永不放弃,永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做人做事都是如此。这就是《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给我深刻印象的理由,拉拉杂杂不知不觉就写了一大篇,在此分享给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