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三种朋友可以交,三种朋友不能交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如果你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就是有益的。如果你与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样就是有害的。”孔子直接比较了三种有益的朋友和三种有害的朋友,目的是要说明交友必须有选择性。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交友对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学识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朋友之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久而久之而不知不觉。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要与各种人打交道,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要观察一个人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出他的价值取向。好的朋友在一起时相互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与这样的朋友在一起,就会受到好的熏陶。坏的朋友吃喝玩乐,互相勾结,人们斥之为狐朋狗友,与这样的人在一起,就会受到不良的影响。我们要结交“益友”。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就与王修、许珣两人非常要好,二人去世后,王羲之还常常议论两人,言辞比较激烈。他的一位朋友孔岩对这种做法就直接提出批评,说这要不得。这位孔岩就是一位“直友”,很正直的一个人。《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东汉时期一位让人感动的朋友,叫荀巨伯,他得知自己的朋友患病后,千里迢迢进城探望。这时,正赶上敌军围城,很多人都逃走了。他的朋友自知病重必死,就劝荀巨伯快离开。但是,荀巨伯讲求信义,坚决不离开。最后,敌人进入这座空城,只见他依然在伺候朋友,敌军非常感动,于是撤军了。荀巨伯是一位“谅友”,能够同生死共患难。《三国志》记载,曹操的重要谋士荀彧的小儿子荀粲,性格比较内向,朋友不多,但都是当时一些不错的人。他去世以后,来送葬的人虽然只有十多个人,可是都是当时的社会名流,他那悲伤的哭声,把过路人都感动了。可见他结识的都是“多闻之友”。而结交“损友”则可能危及自己的生命。魏晋时期的嵇康与山涛、王戎、向秀等六人是好朋友,他们常在竹林中游玩,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嵇康比较清高,在魏国曾做过官,到了晋朝时期,就志在山林,不愿做官了。而山涛、王戎、向秀表面上也是隐士,实际上名利心很重。结果山涛当了吏部尚书后,明知嵇康不愿在晋朝做官,还偏偏要违背他的意思,推荐嵇康入朝,致使嵇康非常气愤,写下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导致嵇康最后被杀。嵇康的这种结局,与他结交了这几个志向不和的朋友是有很大关系的。人生能多几位益友,实乃幸事。问题是如何才能辨别到谁是“益友”,谁是“损友”呢?这就需要善于观察,要听其言,也要观其行。至于如何去看人,就要凭自己的判断能力和内在修养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