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文章爱跑题,所以后面的内容可能会有点跑题。
“一个作家写得最好的作品就是写自己”,这句话说得虽然有点过头,但是很大程度上是这样。比如曹雪芹写《红楼梦》(内容差不多是半自传体),鲁迅的作品很大以他的家乡绍兴为背景。钱钟书的《围城》跟他的婚姻有一点点关系。《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上过战场的。
有人还嘲讽鲁迅的作品大部分都是以他的家乡被背景,说鲁迅没有想象力。有些人认为,人必须写自己没见过的东西,才叫本事。总写自己见过的,是作家没有本事的表现。比如《三体》,说刘慈欣连太空都没上过去,他还能写宇宙,想象力比鲁迅厉害。当然从想象力来说,鲁迅和刘慈欣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人。
问题是,刘慈欣的创作背景,也是以“问个”(谐音)为背景,他对宇宙的想象,是建立在“普朗克常数,爱因斯坦相对论,宇宙中的四个作用力”等这些物理知识的背景上的。如果刘慈欣自己能够创造出一个物理理论来,到时候他不但是科幻小说家了,他还是物理学家,可以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
在现实生活中,有人一旦说起某个领域来,觉得有相同爱好的人,就会有共同语言。其实很大程度上不是这么回事。爱好,从某种程度上讲只是一种工具。喜欢文学,并不完全是喜欢文学本身。喜欢文学,是因为我们可以借助这个工具为自己说话,而不是单纯地喜欢背几句唐诗宋词。
有共同语言的人,靠的不是文学。我看影视剧的时候,影视剧里经常演一对男女,两个人喜欢文学,然后两人交流什么托尔斯泰等等文学大师,然后两个人产生了好感,最后两人互相表白。两个人走进婚姻殿堂。感觉有点不是特别现实。在文学圈里,都是喜欢文学的人,难不成大家都能走到一起?
决定有没有共同语言的,不是文学本身,而是生活本身。两个人的生活能不能产生交集。
文学作品,写自己的风险性很大,因为写自己最容易写,又最不容易写好。当然了,一开始写作的时候,不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因为你也写不好。
比如《人间失格》《房思琪的初恋乐园》等等,都是半自传体,写得都不够好。不从文学价值上看,就是从写自己的问题上,还有很大空间可以拓展。
有人认为,文学就是反映问题的,所以作家只要把文学反映出来了,就是好作品。我只能说,这是某些人不肯思考的结果。还有就是,网上的文学理论者,在认识文学名著上,认识得还不够好。
因为很多人认为,文学就是反映问题,文学就是反映人性,所以导致现在,不仅仅是文学爱好者,就是当红作家,他们的作品都是相当无趣——文学变成了一个只能陶冶情操的东西。这也是“文学无用论”导致的结果。文学现在的作用,就是写出有共鸣的作品,让大家共鸣一下。作家写工人被欠薪,写底层百姓没钱看病,问题是,这些问题大家都知道,现在只需要上面来解决,你反映这些问题有啥用呢?
影视剧也是这样。《我不是药神》很多人都叫好,但是有人说过,说这是先解决问题,然后才拍的电影。而且就这部电影,大家展开了讨论,说“如果药企都为百姓考虑,那研发所需要的成本,自己付出的科研劳动,谁来埋单呢”。先不论这个问题的价值,就说这样的问题,应该放在电影里面讨论,而不是交给观众来讨论。现在我们的很多文艺作品都是这样,明明需要在作品里讨论的问题,却交给观众,文艺作品成了一个“简单陈述社会问题”的一种工具了。
别人对《我不是药神》进行过评价,说它不如《寄生虫》,这些大家去其他平台看就可以了,我就不搬人家的评论了。事实上,这部电影只单纯地表达了“药企是坏的,穷人没钱看病”这个简单的论点。
就好像《少年的你》表达了“老师不管,校霸太坏,受害者家庭不好,有苦无处说”这样的简单的东西。——这些东西,记者也可以表达。
现在的文艺作品,就是把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给写成或者拍成文艺作品。
《我不是药神》这种题材,不用导演表达,我们作为普通百姓也知道。大部分人应该是在农村里待过——尤其是80后90后,他们不知道穷人看病难吗?都知道啊。难不成只有导演聪明,别的作者都是笨蛋?
话题再次回到“作家最好的作品是写自己”来。我觉得《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的导演,他也不是拍自己,他只是知道社会上有这么个问题,然后他用这部电影,简单地反映了一下底层或者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表达了一下自己的正义感。仅此而已。
写别人的事情很好写,我只要在社会上看到了一个不公平的事情,我写出来,写得达到发表标准了,就可以发表。但这样的作品有什么意义?作者不是记者,不是把事情给反映出来了事。
一个作者写得最好的作品,就是写自己。因为自己最熟悉的人,就是自己。
但是一个人写自己的事情,有时候容易陷入矫情,自己容易感情用事,导致缺乏思考。如果你属于多数人,写自己的痛苦,写得矫情了还可以——因为多数人共情很容易。如果你属于少数人,还玩矫情,写出来,别人不会因此而同情你,甚至还会挖苦你。所以这个时候,你不能矫情。你不能在作品里诉苦,觉得自己生活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