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自由的成长而不是规范性的塑造

北京哪间湿疹医院好 http://pf.39.net/xwdt/210706/9150611.html

本文转自:北京青年报

出题人孟繁华(著名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获鲁迅文学奖)

答题人石一枫(作家,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获鲁迅文学奖)

荆歌(作家,曾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中学等多所中学任教)

刘成瑞(艺术家、诗人,曾在青海海北刚察县完全小学支教)

编者按

一支粉笔,两袖微尘,三尺讲台,四时耕耘……9月10日教师节来临之际,《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推出《问卷·第六季》,本季特邀请尹鸿、孟繁华、葛水平、段召旭和袁一丹五位《天天副刊》的老朋友作为问卷“出题人”,值得一提的是,这五位文化名人还拥有一个相同的职业:老师。

作为出题人,他们把自己从教多年的思索融入了题目中,而回答问题的嘉宾,也均有教学经验,他们有的曾经做过老师,有的现在仍是老师。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希望本版的问卷能够走入教师的精神世界,从他们的真诚问答中,了解教师行业的苦与乐,思索育人的意义所在。

出题人

孟繁华(著名评论家,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获鲁迅文学奖)

答题人

石一枫(作家,北京大学文学硕士,曾获鲁迅文学奖)

荆歌(作家,曾在苏州市吴江区震泽中学等多所中学任教)

刘成瑞(艺术家、诗人,曾在青海海北刚察县完全小学支教)

壹如果请你推荐一部描写教师的伟大作品,你会推荐哪一部?

石一枫:还是《围城》吧,里面写了方鸿渐、赵辛楣他们到三闾大学去教书的一段历程。可能这是一个非典型的教师书写,它和我们常见的那种讴歌教师、讴歌教育的角度是不同的,但也有它的独特意义。在今天看来,可能这个意义在于如何让一群凡人而非圣人去做教育工作。我们不能要求做老师的人都是圣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的形式往往是凡人教育凡人,有一些阅历的年长的凡人教育缺乏阅历的年少的凡人。

在这种教育过程中,如果说真是有所苛求,可能就是教育气氛。《围城》里就是没有一个好环境、好气氛,除了所谓蝇营狗苟的职场政治之外,还有一些思想禁锢方面的因素存在。当然我们也得意识到,如何塑造一个开明的健康的教育气氛,历来是一个重要问题,但在常见的思维中,我们往往不去注意这个问题,反而要求教师都是圣人,我觉得这是不公平的。

刘成瑞:《白鹿原》,虽然这并不是一部专写教师的作品,但书中的“朱先生”却是整部作品中精神性的存在,如《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修道院院长老佐西马神父。“朱先生”传道、授业、解惑、知行合一,可以说是人的高级形态,生于人群超脱于人群,有自己独立丰沛的精神世界,又能回馈于人群。“朱先生”是真先生:“自信平生无憾事,死后方敢对青天。”

贰在今天语境下,如果有机会再看一遍影片《乡村女教师》,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石一枫:《乡村女教师》这个电影在今天看来格外了不起,是在于它有一个历史的眼光,而且是一个很宏大的历史的眼光。美国也拍了很多关于教师的电影,比如说罗宾·威廉姆斯的《春风化雨》,还有《死亡诗社》,这几部好莱坞商业电影从艺术表现和对人物的刻画上来说,其实比那部年拍摄的苏联电影更符合人性,也更精致一些。但是《乡村女教师》的视角是前面说的那些电影没有的,它更致力于把教育这件事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环境之中去考察。电影中的女教师,她的恋人为革命牺牲了,她又相当于亲手把自己的很多学生送上了卫国战争的战场,而她一个人在乡村继续教学。恰恰是那种点滴的细微的教育工作,帮助一个落后的国家完成了现代化,并且给予了这个国家抵御一次又一次历史洪流冲击的力量。可以说,《乡村女教师》把教育这方面的意义表现得非常的突出。这一类电影的思考方式也更加深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