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围城》小说中,李梅亭和韩学愈是两个令读者唾弃的小人:卑鄙,阴险,狡诈。这两人在三闾大学一度名利双收,却与他们的精明、努力分不开。
来三闾大学的路上,李梅亭带了一只一人多高的铁皮箱子。这个箱子和别的完全不同。里面是一个橱柜,布满了小抽屉。大半箱抽屉里全装着按四角号码排列好的卡片。卡片分姓名题目两种。题目下面是正文。比如天头上红墨水写着“杜甫”俩字,下面紫墨水写一标题,标题以后,蓝墨水细字的正文。方鸿渐看后连称:“精细极了,了不得。”随行的几个人都来开眼界,连称高明。李梅亭得意道:“这是我的随身法宝,只要有它,中国书全烧完了,我还能照样在中国文学系开课程。”
李梅亭的大箱子低下几层抽屉里满满当当装的全是用棉花塞实了的西药。这些药到了内地可以卖大价钱。
赵辛楣道:“有了上半箱的卡片,中国书烧完了,李先生一个人可以教中国文学;有了下半箱的药,中国人全病死了,李先生还可以活着。”
赵辛楣的话不无夸张,然而不得不佩服李梅亭的精明。单看这箱子里面的结构,布满了排列整齐的抽屉,就知道李梅亭费了多少心思。再看看那些充满抽屉的卡片,按四角号码排列着,简直囊括了整个中国文学史。这些都是李梅亭平常下功夫花心血整理出来的,可以称作是中国文学精华片。李梅亭靠了这些法宝,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反应热烈,隔壁上课的方鸿渐都感到嫉妒。
下面抽屉的西药,一是在路上有备无患,二是内地缺药,可以趁机做生意,真是精明至极。
“方鸿渐们”缺乏李梅亭的这种吃苦和精明。他们虽然看不起李梅亭的为人,但在工作能力上确实不如他。李梅亭的品格先放到一边,至少有不公平李梅亭敢于为自己申辩,有机会就为自己争取。他让校方高价买了他从内地带来的药,作为高松年没有兑现承诺的补偿,他积极争取到了训导长一职。方鸿渐面皮薄是一方面,实际上他缺乏的是李梅亭的那种积极主动性。
韩学愈以木讷朴实的外表掩盖龌龊阴毒的内心。他以假文凭,假论文骗人,连圆滑世故的校长高松年都哄过了。高松年从他的沉默寡言判断此人是个不会说谎的君子。韩学愈不但做了系主任,而且还是系主任里待遇最高的。一个造假者能做到韩学愈那样泰然自若,可谓造诣很深,简直有点大义凛然的感觉。他听说方鸿渐知道克莱登大学,前来试探,得知方没去过美国放下心来。方耍小聪明拿爱尔兰人试他,被他以爱尔兰人是骗子,克莱登大学是真封住了嘴。韩学愈经常在家请学生吃饭,请教师喝茶。连善于钻营的陆子潇都对韩学愈很敬佩,多少巴结讨好。在韩学愈主任的领导下,历史系师生打成一片,一团和气。
韩学愈表面迟钝,不苟言笑,实则老谋深算,深谙世事。李梅亭的坏在明处,韩学愈则不然,他暗中使坏,等你明白过来时已经给他算计了。估计孙小姐课堂上的捣乱也是他的计谋。赶走了孙小姐,外语系的课刘东方还是没有给韩学愈的洋太太代。韩一计不成,又生一计。他派了几个历史系上甲班英语的学生旁听方鸿渐的课,暗中搜集方鸿渐讲课和批作业时的疏漏。方鸿渐开始还以为自己讲得好,连甲班的学生都吸引来了。正沾沾自喜呢,学生要换掉他的公呈已经到了系主任刘东方那里,多亏孙小姐提前告诉他,他才得以弥补。
韩学愈虽然可恶,却能摆平学生,安抚老师。他的手段算不得高明,却能时时奏效。他精通人生心理学。方鸿渐这样的人嘴欠没城府,清高无实际能力。论学问鸿渐只有一张假文凭,又羞愧地不让它见天日,韩学愈假得理直气壮,学问上方鸿渐不是他的对手;论教书的能力敌不过他;论处理师生同事间的关系,和韩学愈相比,鸿渐简直就是弱智。学生公呈没有把方鸿渐赶下台,韩学愈又通过让他的洋太太给刘东方女儿送衣服皮鞋以达到目的。恰巧鸿渐拒绝了刘东方的妹妹,刘东方也对他不满,韩学愈的这招便立刻奏效了。一边是韩学愈为了一件事咬住不放,力争到底,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一边是方鸿渐的懦弱妥协没有斗志而又自命清高。方鸿渐不失败谁失败。方鸿渐如果有斗志,就会提出和韩学愈那位不懂英语的洋太太来个讲课竞赛,一决胜负。
人生百态,李梅亭韩学愈之流一直存在,而且到处都有。像方鸿渐的人历来不在少数。小说里的方鸿渐毕竟年轻,经历社会后一定会有所改变。现实生活中的“方鸿渐们”不改变自身的弱点注定没有出路。首先学习不能偷懒,学到真本事,证明自身价值的证书一定要取得,其次要有热情有斗志,该争的一定要争。有时候只有竞争上了,才能更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周围总有小人,每个人又都有自身的弱点。做一个没有棱角的好人会受窝囊气。若要做一个有能力的君子,那你就必须在各方面强过那些小人。业务能力要好,为人处世同样要棒,只有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