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对于女孩来说,一场来自错误的婚姻的折磨不压于十八层地狱。在《围城》一书里,从选婿这个角度来说,全书最精明的母亲,莫过于张太太。
方鸿渐留学归来后,有很多人明里暗里将其当成“金龟婿”、“潜力股”,想将女儿嫁给他。其中无缘将其收入囊中的前岳母周太太,更是费尽心思地想帮方鸿渐找个称心的姻缘。
这时张家主动找到周太太,想让其帮自己女儿和方鸿渐做媒。
嫁女
张先生在花旗洋行工作了二十多年,从小书记一步步升到了买办,家境殷实。只生了一个女儿,不惜工本地栽培成一个摩登姑娘。
虽然一家人早已接受了“洋习气”,但在女儿婚嫁这件事上,张家父母还是秉持着老观念,认为女孩过了20岁就老了,所以早早开始说亲。
张太太择婿很严,在众多说亲的人中,她对一个富商的儿子很赏识,男方是留学生,家境不错,本来很有希望成就一段姻缘,但是在和男孩吃过一次饭后,张太太却不在赞成这桩婚事。
因为战事的关系,租界封锁,蔬菜来源困难。吃饭闲聊时,张太太问富商儿子:“府上人多,每天伙食账不会小罢?”那人说了一个大概数字。张太太听后就意识到这家不是女儿的良配。
要知道,相亲宴上每个点滴细节都是对相亲者的试探和考验,而张太太一句“伙食费”的闲聊也是有深意的。
张太太家人数不到富商家一半,但两家每天的伙食费却相差不大,由此张太太推测出,富商家排场小,自己女儿嫁过去一定会受苦。
嫁女儿不是给她找个丈夫这么简单,婚嫁联系的是整个家庭。消费观差异过大,势必会引发婚后众多矛盾,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还可能涉及三观的问题。
张太太明褒暗贬地称赞,两家人数相差一半,但厨房花费差不多,富商家的厨子一定老实又能干。而富商儿子居然没听出张太太话中深意,还颇为得意。
不得不说,仅凭一句话,张太太就看穿了富商儿子并非良配,及时斩断,真的非常清醒。
招婿
富商儿子的事让张家父母看明白了,把女儿嫁出去总归不如招个上门女婿来得让人放心。
这时方鸿渐就入了张家父母的眼,家世头衔都不错,时机更妙的是因为战争,方家背井离乡也摆不起乡绅的臭架子。更重要的是方家儿子多,方鸿渐留学归来后,一直住在前岳家,上班也是在前岳家银行。还没成为真女婿就住到了挂名丈人家,以后要招婿,也是易如反掌。
这也侧面印证了,方老爷对方鸿渐的择妻条件中的一条:“嫁女必须胜吾家,娶妇必须不如吾家。”娶妇和招婿一样,最好不如自己家,才好方便拿捏。
在张家看来这场十拿九稳的婚姻,却因为一场相看,彻底改变了张家人的观感,方鸿渐比富商儿子更上不了台面。
在张家,方鸿渐陪着张太太等人打麻将,按说女方家相看方鸿渐,方鸿渐即便不在麻将桌上输钱讨好张太太,也不应该为了凑够买一件大衣的钱赢钱才是。更小家子气的是,赢钱后还不遗余力地讨要。
方鸿渐的不识抬举,将钱看得太重的举动一下子惹恼了张太太,再加上之前方鸿渐和张先生交谈时的露怯,以及暗讽张小姐看风花雪月书籍时的讥笑,一场相亲宴,方鸿渐彻底得罪了张家众人。
看《围城》虽然钱钟书对张家人的着墨很少,但张太太对婚姻观的清醒真的震惊到了我。
两场想看,剔除掉了两个不合适的相亲男。从一句闲聊的“伙食费”推测出富商家“朴素”的消费观;一句明褒暗讽的称赞看出富商儿子的价值感;一桌麻将看出方鸿渐“财迷心窍”的内在。
张家家境殷实,只有一个独生女,以后不出意外张家所有的资产都会由张小姐继承,面对这些令人羡慕的外在条件,张太太作为母亲更要清醒,除了不能让女儿在婚姻中受委屈外,更重要的是要杜绝男方“吃绝户”。
现在人们常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婚姻是两个家庭的事。”它讲究门当户对,而门当户对不仅仅指的是阶级、学识、教养、消费观、价值观,还要求道德观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