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钱老的《围城》时,心里想着主角方鸿渐的命运也会和大多数男主角一样,最后爱情事业双丰收。
然而整本书读下来,没有成功的学业,没有美好的爱情,也没有事业的顺利,他可能是我读的书中,最糟糕而又平庸的男主了。
可读完这本书,不仅不觉得讨厌,反而替男主方鸿渐感到惋惜。这或许就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吧。
主角们名利双收的书籍名著,几乎十占七八;主角英雄悲怆的,也有不少;主角琐碎平庸的,似乎真的寥寥无几了,而方鸿渐就是其中一个。
方鸿渐出生在一个还算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
说他是纨绔子弟吧,谈不上:首先,他家并非十足的大户,再者他自己尚还有些良知,纵然玩乐,也不过分;说他不学吧,中文的修习也并不差,外文也掌握了些。若非如此,他给丈人的信是写不好的,他也教不了那英语。一言蔽之,他就是那平凡的大多数,就好像他的家庭一般。
他在国外混着,纠结着,念完了几年留学,最后临回国的时候,却连个毕业证都捞不到。不得已,找人办了个假证,美其名曰:克莱登大学。心里琢磨着,或许糊弄过那一帮未见过许多世面的人们。
方鸿渐似乎从来没有成功过,他的几份工作,除去前岳丈赏赐给他的闲差外,全都是由赵辛楣介绍给他的。他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点,什么都能干,可是什么都做不好。所以他做的几份工作,几乎没有做过一件漂亮事,平淡的毫不起眼。
最后被辞退和扫地出门的时候,几乎颜面扫地。不仅如此,丢了工作的时候,连个好名声也不曾落着。在前岳丈那里离开时,被贬得一无是处;至于教师工作,对方连个续约的合同都不曾给过他,甚至连孙嘉柔都有。最后辞掉报馆工作时,对方竟毫无挽留之意。
他恨自己的无能,可又改变不了现状。他总是错误的估计了形势,然后发表了一些别人认为轻浮的看法,他被人所轻,也只能忍气吞声,苟且求全。而他寄望于改变自己人生的,仍然不是自身的能力,仍是那个赵辛楣。
而赵辛楣似乎对他也很热情,谁知道呢?
对於爱情,他显然也是一个混不吝。
他贪恋鲍小姐的美色,却又不想对对方负责,最后的做派竟不如一个女子大度;
他和方小姐交往,却总是优柔寡断,给人以幻想却包含着欺骗;
喜欢唐晓芙,却没有对对方坦诚以待,以至于被揭穿过往尴尬不已,自己的爱情算是不了了之了;
最后或许只是为了赌气,或是生理的需要,才和孙小姐草草的结了婚。
而结了婚的方鸿渐,仿佛真如那个哲学家所说: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他进入了婚姻的围城,然后他很快就明白了,那围城里的生活,并不是自己渴求的生活。
因为事业的不顺,连家里的老妈子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他想发火,也发了几次火,可事后还得主动的认错。说到底,人们的所有社会行为,都来源于底气,很明显,方鸿渐底气不足!所以他不得不一次次的妥协。
他在辞去了最后一份工作后,加上钱包丢失,这个时候别人就算是一句普通的话语,对他来说都是冷嘲热讽,他正处于失意时无处发泄,于是他咆哮了。他发泄了心中憋闷的怒火,对自己至亲说了最刺耳的狠话,然后夺门而去。可他没想过发泄后的后果是什么?
而这后果几乎在不大一会就显现出来了:因为没钱,所以没地方住,没地方吃饭。在街上短暂的流浪,就让他无法忍受,回去再认错无异于砸碎了他身上最后的尊严。可是不这样又能如何呢?
无处容身的他不得不重新回到家里,孙柔嘉已经走了,留下了陆太太的信成了他二次发泄的工具,他总认为那仍是对他的讽刺,他愤而将书信撕个粉碎。随后百般心酸油然而生,他竟傻哭了起来,然后死一般的和衣而眠了。
只会发泄,而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便是方鸿渐最大的悲哀吧!他不知道这次会不会离婚,他不知道自己将来还能干些什么。他对自己将来的路毫无准备和规划,就像浮萍一般,不是寄望于朋友,就是寄望于家人,他已经三十多了,还有什么理由继续到处求告呢?
祖传的老钟响了起来,仿佛是对现实的啼笑和讽刺。等待他的,是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的路。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了,没有同情,没有反思,只有感同身受的杂乱和回味,仿佛在自己身上发生一般。
我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有多少人像方鸿渐一样:上课的时候喜欢了便胡乱听两节,不喜欢了,索性不去了。
那些优秀的人各有自己的努力,平庸的人却千篇一律。换着花样的游戏人生,总认为还不到自己支撑家庭的时候,大把的时光,不挥霍还叫青春吗?
说到爱情,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是本着婚姻,去好好的,认认真真地去谈恋爱,去认认真真地对待一份感情。
方鸿渐虽说懦弱,可他追求唐晓芙确实发自真心实意的爱。他虽说最后没有得到爱情,可他总算是没辜负自己的心底的呼唤。或许他最后处理婚姻的时候有失草率,可我们不能否认,他还不算是一个十足的渣男。
而方鸿渐自己的事业经历,诠释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没有一技傍身,便真的很难在社会上立足。处处仰人鼻息,拾人牙慧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自身没有拿得出手的硬通货,便换不来许多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