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来说一下经典文学名著《围城》,即使你没有读过《围城》这本书,也一定听说过这样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句话就是本书的全部主旨,那就太辜负作者钱钟书的一片苦心了。
《围城》是钱钟书唯一一部长篇小说,他是在年到年这段非常动荡的战争年代里完成的。据他的太太杨绛女士回忆,当时他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写小说,而且每天只能写字左右。但是这样一天一天地聚沙成塔,最后竟然也完成了一部二十多万字的著作!
而且,钱钟书的真实身份根本就不是一位作家,而是地地道道的学者:年,钱钟书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又去英国牛津大学留学,终身都致力于翻译和文学研究工作。他在学术史上的影响力甚至要盖过他在文坛上的光芒。如果硬要给钱钟书选一部代表作,那么其实《围城》是不够格的,因为无论是《谈艺录》《宋诗选注》,还是《管锥编》,这些研究专著都更加光彩夺目。而且你知道吗?甚至还有一门专门的学问来研究钱钟书在国学和文化批评等方面的成就,就叫做“钱学”!
写书对于大学者钱钟书来说,顶多只能算是一种兴趣爱好。但是有时候,才子的“信手拈来”却胜过平庸之辈的“呕心沥血”,这部偶然间的兴趣之作却在文坛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虽然在起初发表的30年时间里,它始终都是一本“禁书”,很少有人问津,但是自从年重印之后,它不仅超级受到读者的欢迎,屡次被重印,而且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等许多版本在全世界各地流传。即使是在小说已经出版了七十年后的今天,你还是常常能够在畅销书排行榜上看到《围城》的身影。
《围城》之所以能这么受欢迎,跟它独特的语言风格绝对分不开。钱钟书挖苦别人的才能几乎没人能比得上,而且几乎每一句讽刺都能够不偏不倚地戳中读者的笑点,既辛辣又幽默。用今天的话来说,他绝对算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民国段子手”。
当我们翻开小说第一页的时候,仿佛看到作者给我们画了一幅油画:浩瀚的印度洋上漂着一艘法国邮轮,主人公方鸿渐刚刚留学毕业,乘坐轮船回国。当时正是年,一个尴尬的年份:抗日战争尚未正式打响,但是中国社会却早已不复原来的模样。在这样不新不旧的尴尬年代里,主人公却恰恰拥有一个不中不洋的尴尬身份:留学生。
当时的留学生跟今天的留学生绝不相同,因为在当时,有机会并且有经济条件出国深造的人本来就极为罕有,更何况还要有胆识肯到那遥远、未知的外国去“犯险”;但当时的留学生和今天的留学生又面临很多相似的问题:海外知识分子归国后往往都会发现自己与本土文化变得格格不入,不仅会感到彷徨迷失,甚至还会陷入无法自拔的孤独。
作者钱钟书年轻的时候也曾经是一名留学生,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公派留学生。这个庚子赔款留学生项目听起来普通,实际上非同小可,它几乎撼动并改变了整个近代中国的教育格局。著名的詹天佑、陶行知、竺可桢、赵元任,都曾经是庚子赔款留学生。那么,庚子赔款是怎么回事?八国联军侵占紫禁城,逼着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中国必须赔偿4亿5千万两白银给各国,这笔钱就叫“庚子赔款”。可是出乎意料的是,美国人竟然说赔的钱太多了——你没有听错!他们居然说赔的太多了!而且还要返还一部分给中国!而这部分钱就用作每年的公派留学生费用,从中国拣选优秀的青少年去世界各地留学。
这件事情确实匪夷所思,但是不管怎么说,钱钟书和其他中国的青年才俊们正是凭借这个契机才获得了留学的机会,这段经历也改变了他们许多人的一生。当时,钱钟书后来的太太杨绛刚刚与他相恋不久,就毅然跟他一起去英国,而且杨绛可是自费留学的,可见一片痴心。留学的虽然是一小撮人,但是这一小撮人的经历却像是一个极为精彩的万花筒,透过它仿佛能够照见当时整个中国社会的人生百态。
在《围城》这本书中,留洋归来的钱钟书塑造了一个同样留洋归来的小说主人公:方鸿渐。整本书写的都是这个人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不仅不高大上,而且还鸡零狗碎,甚至让人啼笑皆非。(未完待续)
题外话:读书可以扩充我们知识边界,获得更多看问题的视角,但盲从是要不得的...
喜欢我的文章就果断